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褚诗话(一)

(2023-11-27 22:55:21)

老褚诗话(一)

 

题记:中国诗话不以系统严密的理论取胜,常常仅以数语,发表对创作的具体问题以至艺术规律方面直接性的感受和意见。在下对诗词方面难以成文的琐碎之思,堆积如下,权称诗话。每够十条,发公众号一期。

 

今微信群中见今人袁某某七绝《建军96周年有感》“何以我军如大海?不竭泉眼在南昌”,区区泉眼岂能补充大海?看似技巧,实悖科学与逻辑耳!北宋王祈五律《咏竹》“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十条竹竿才配一个叶儿,光棍太多了,对仗虽工,但不合逻辑,不可。写诗同样要讲逻辑。

 

《中华通韵》颁布后,为了向《平水韵》妥协,维持暂时的和谐,提出“双轨并行,今不妨古”的口号,实际是行不通。双轨要想可行,必须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第一,两条轨道的承载力应该相近;第二,两条轨道的外形应该相同;第三,两条轨道应该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平行延伸。目前新、旧韵各行其向,根本没有平行的可能,在新、旧韵这两条轨道上无法行驶任何车辆。新、旧韵其实在各走各的路,如同国道和高速的区别,强拉在一起弄成双轨,行不通。

 

当代诗词入史,一定要将“诗词工作者”与“诗人”分开,将两者混为一谈后,诗词的平均水平会下降很多,若无法和历史接近,何谈入史。

 

都说“国家不幸诗人幸”,我们今天生活在盛世,不能再以乱世的诗人为标准。我们的主要任务应是与主观或客观想毁灭盛世的所谓诗人进行斗争,创造一个“国家幸亦诗人幸”的诗词时代。

 

金锐先生曰:“支持旧韵的人说,当代的好诗绝大多数是用旧韵的。这个话没有问题,但存在着一些逻辑缺陷。如果支持新韵的人说,当代烂诗绝大多数也是用旧韵的,这又该如何反驳呢?又或者,有人说用旧韵写诗的人明显更多,但按照这种逻辑,用新韵读诗的人也明显更多。”甚合吾意。

 

中国古典文学的唯一原则是:质文并重,质先于文。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文学内容(质)的美与文学形式(文)的美都很重要,若作者没有能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皆美,应先注重内容,不可因形式而伤内容,但不等于忽视形式,内容与形式皆美才为上品。打个美女标准的比喻:心灵(质)美与容貌(文)美皆美才是真正的美女,若二者不可兼得,认可要心灵美的女人也不要容貌美的女人。只质美而文不美,淑而丑也;只文美而质不美,色而鄙也。质文并美,方为至美。

 

对仗时,平(并列结构)不可对侧(偏正结构),否则将犯“平侧”之病。若更求工稳,侧对侧也应注意,即“主副(前主后副)”之侧不可对“副主(前副后主)”之侧,如“月色”之“主副”不宜对“纱窗”之“副主”。既可以说是结构相同的要求,也可以说是逻辑相同的要求。

 

白马是马,母马是马,斑马是马,骥、骧、骢、骝、骊、骅、骏是马,甚至驴都可是马,但河马绝对不是马。诗与新诗的关系,就是马和河马的关系。

 

大家都反对律绝句中字没有规律的重出。关于重出,字同而义异,是小毛病,甚至不算毛病。但如果是字异而义同,看着不是重出,也是大病。

 

七绝、七律首句不入韵当以对仗起,即首句不入韵首联当对仗,如此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减少了诗之整体的松散感。古人对此没有要求,然首句不入韵以对仗起无疑增强了诗之艺术性。褚门弟子,皆遵从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