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课程•英语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读后感
(2014-12-16 15:56:43)
标签:
林晓蓉 |
分类: 分享之旅--2014年寒假 |
书,是一柄放大镜,许多人透过它探寻世界的奥秘。在我心里,书,是一颗灵丹妙药,在我对某一个教学设计不清晰、陷入瓶颈的时候,是书给了我灵感,告诉我该如何呈现教学内容而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
寒假期间,我读了《小学新课程·英语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一书,其中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问题一节让我印象深刻。在真实的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往往有部分老师总是过分强调语法规则,有些甚至把语法点编成一条条的顺口溜,让学生背下来。于是,便有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对于语法规则背得滚瓜烂熟的,但是一让他们做题却错误不断,题目是否能做对纯粹只是碰运气。因此,考试成绩忽高忽低的,明显地不能把所背的规则运用到相应的题目中去。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的作用,在学生做完某一类型的题目,对其语法点有一定的感知后,让学生接触相应的顺口溜,能起到巩固的作用,也便于学生在做题后根据所背的语法规则来进行自查。
正如《小学新课程·英语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一书中所提到的:儿童是在没有“思考”语言的情况下学习语言的,儿童的无意识语言过程也被称作自动化过程。因此,过分地分析语言,对语法考虑得太多,有意地徘徊在语言规则上等,都会阻碍自动化的渐进过程。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交给儿童语法,不是为了培养他们用语法分析英语语言的能力,不是要求他们掌握一系列的语法术语概念,更不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英语语言学家。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正确把握语法的位置,不能将语法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因此,小学生的语法学习应该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一个美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中文,有一个语法现象他不明白,但是他请教了他的许多中国朋友,没有一个人能够给他回答出“所以然”来,他的问题是“吃过了饭”与“吃过饭了”这两个“了”为什么有时候在句尾,有时候在句子的中间,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虽然这些中国人都回答不出来这个自己母语的语法问题,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都绝对能很恰当地运用“了”字。语法是为交际服务的,就像拐杖是帮助人走路的一样,当儿童学会走路时,就不需要成人的牵扶;能正常稳当走路的成年人,拐杖也就成了多余的东西。
小学四年级正是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语法点的时候,在教学中不可能完全回避语法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做题中自己领会语法规则,正确看待学生在做题中的语法错误,尽量采用归纳法来使学生理解语法规则。归纳法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语法规则,因为归纳法与自然习得相一致,在自然习得中,语言规则是被无意识地吸收的。归纳法中,语言规则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不是被告诉的,因此,归纳法还有助于建立学习者的内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