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美国人比尔斯从精神病院出来后,发起了心理卫生运动,成为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开端。
1908年,一本名为《自觉之心》的书在美国出版。该书出版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和普通读者为之深受感动。《自觉之心》先后再版二十余次,并在许多国家有了译本。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胡寄南先生也曾将该书译成中文,由于战乱,译稿不信丢失。后来有关这本书的介绍资料也很零散,致使我国读者对这本书一直比较陌生。
《自觉之心》在译文和再版中,书名有些不同,如“一颗自我发现的心”、“发现自己的灵魂”、“心灵的归来”等。
作者比尔斯根据自己一段特殊经历写成此书,并由此拉开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心理卫生运动的序幕。
比尔斯出生于美图康涅狄格州,曾是耶鲁大学商科的学生。他的哥哥患有癫痫病,病情发作时的痛苦不堪一直深深的留在他心里。那时,社会上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比尔斯很为自己担忧,陷入深深的恐惧和焦虑之中,导致他后来精神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
他前后在医院治疗三四年左右。在这三四年期间,他亲身经历了数家医院的诊治,其中有州立医院,也有私立医院。医院对精神病人的冷漠和虐待令人震惊。比尔是亲身感受了这种“治疗”,还感受了社会对精神病人的种种误解和歧视。出院后,比尔斯立志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精神病患者,改变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改变令人屈辱的精神病治疗。
比尔斯用自己的真切感受,生动的描绘了精神病院的种种非人待遇:医院设备简陋、肮脏,医师冷酷、粗暴,护理人员虐待、侮辱患者等等。社会忽视了这个角落的“黑暗”。更为严重的是,社会本身对精神病人也持排斥的态度,将它们看作“疯子”,不接受他们回到正常社会生活中。
《自觉之心》揭示了一个重大社会课题,即如何对待精神病人,如何正视人类的精神疾病。这本书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美国许多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都对这本书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它为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开端。
同年,由比尔斯发起、得到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和响应的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在康涅狄克州成立—康州心理卫生协会。参加者有医学专家、精神病学家、律师、法官、精神病患者和家属。
比尔斯和他的《自觉之心》离我们很远,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然而,在人类重新审视自我内心世界这一点上,他又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的身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