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2014-02-07 20:55:12)
标签:

范虹

读后感

校园

分类: 分享之旅--2013年暑假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我在实习的一段时间里曾接触过,看的时候主要是看华应龙老师如何设计的一堂简单而又精致的数学课,阅读的时候觉得这样设计真好,没有细细领悟和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好。而对这本已经看过一遍的书,这次阅读完之后,我更喜欢了。因为我觉得每本书每看一遍后所收获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对于一本好书,更是值得我反复阅读和学习。

总本书下来自己觉得的亮点:其一,是每堂课例前有一个醒目的标题,譬如“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千金难买回头看”、“请把题目认真读完”等等,这样带着这个题目去阅读,这个题目简洁而又扼要的把此教学课例围绕的核心数学教学思维呈现了出来,看完之后我回头来回想这节课,更能深刻地领悟到华应龙老师在这堂课上的数学教学智慧。其二,课前有慎思,譬如在“教是因为要教”中 课前慎思是“什么算是真正的会”,我在阅读的时候是带着这个题目去阅读教学课堂实录的,在课堂总结的时候,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算是真正的会”。这在我即将上岗的数学教学生涯中,在准备教案的时候,我也应该想想,这节课在教学时会碰到什么样的比较麻烦的难题,我要怎么样解决这个难题。其三,更有专家的精彩讲评,书中12堂课堂实录之“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教学实例让我印象很深刻。这堂《角的度量》让我了解到:教材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资料参考的作用,以前我就存在这样的误区,单纯地认为“教好书本上的知识就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真正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教材上明文规定的知识,我们要扩充,灵活运用各种数学资料形成易让学生接受的“教案”。尽管现在提倡新课程改革,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帮助者、引导者”的教学理念,但是能真正把此教学理念融入在课堂上的并不多,而华老师的数学课堂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课堂上老师不停地将问题抛向学生,学生不停的追问并解决问题,一节节数学课下来,学生到下课了还意犹未尽。

记得7月份夏令营的时候我在讲解二年级暑假作业上数学习题时,我在课堂上有提到数学这一门学科与语文学科的不同之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与语言学科的不同之处。在此本书中,也有提到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在抽象趋同和重复操练,语言学科的练习是开放的、新鲜的;数学的练习常常是封闭的、熟悉的,可以依样画葫芦的;正所谓“熟能生巧”。而我却并不是特别赞同这点,数学学科也可以是开放的、丰富多彩的,譬如3 2=5,我可以写成3 ()=5;也可以选择题的形式,3加几等于5?也可以是判断题的形式,32等于4。();还可以是问答题的形式,和是5,一个加数是3,另一个加数是多少?还可以把5拆开分成3和()等等。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进步,数学练习题形式日趋多样化,能准确地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效率更高。

华应龙老师提倡了一点: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尤其是上公开课的时候,以前实习时候的我在事先备教案的时候,就想着把所有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预测好,以便呈现一堂按照教学流程来顺顺利利的没有差错的课。可是才知道这样并不见得就是好课,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问题,没有矛盾。老师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这也是在刚踏上数学教学岗位的我应该追求的一点。记得我在110班上的那一堂《用减去相同的数来解决问题》就有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举出了“画表格”的方法,我当时预先设计好的教案里是不提倡用这种方法的,我采取了忽略的方式;而当后来举手的学生又由提到这种方法的时候;再后来我主动找领导们和老师们评课的时候,我意识到了我上课时教学处理方式的不恰当、不到位。一经提醒,我主动找到后来的那几名学生,问问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觉得“画表格”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而且先前学过。这才发现学生的思维其实和教师的思维是不同的,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想的面很广,并在之前我们学《用同数相加来解决问题》时更提倡了“用表格”这个种方法。这是未来的我在碰到这类“解决问题”的题型教学非常需要学习的地方,尤其在一年级,这是个教学重难点。我需要做的多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多多查阅资料,更多的是可以经常去问问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寻找出最适合一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式来教会他们如何解决问题。

在阅读本书时,经常看到华老师每堂课总是会有些很简洁却十分“一针见血”的赞赏语。诸如“佩服!”、“看来你真的会猜。”、“真了不起。”、“看来你不但会用,还能把道理说清楚,真棒!”、“知识面真广。”等等。这些赞赏语简短却又十分到位,特别是及时的肯定了学生,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赞赏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换着花样,这就靠平时多发现、多思考,这在未来,需要自己平时多多积累。

在一边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一边在想,为什么我就没想到像华应龙老师那样去设计一堂课?看到这本书的第256页,心头的疑惑总算消退了一些。此书的第257~274页的《我怎么没想到》我个人觉得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前面的12例教学实录已经是果实了,我们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在日益更新;而这为数不多的十多页《我怎么没想到》是种子,好好领悟这部分文字,让它生根发芽。《我怎么没想到》中提到的一些东西,我想我是很有必要慢慢学习和好好领悟的。第一,有问题才愿意想。要设计一堂课,就是要琢磨这堂课,思考以往的这节课存在什么问题,不管是自己以前的,还是同行朋友的。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到位。第二,有胆识才敢想。我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一句话,有信心自己可以独立解决。第三,有激情才能想。这些都是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足后,就得看你会不会想。我们要设计出一节创新课、有价值的课,就要能从司空见惯的场景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那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这本书的笔者用爱因斯坦的话告诉我们,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怎样完善自己的额思维方式呢?多看哲学的书,多看思维科学的书,多学习、借鉴、实践。想到了,会不会坚持想下去呢?而不是想到了这个问题觉得解决不了就不想了,我们需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把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实施后,肯定会一些问题,这时我们需要反思,把自己想到的记录下来,这样循环的想法是不断更新的。我觉得这为数不多的几十页,告诉了我们哲学上所谓的“方法论”。每个新老师都可以多借鉴和学习。

华应龙老师是一位非常善于驾驭课堂、亲和力十足的优秀教师,课堂上他和孩子们更像是好朋友,并且收获知识的方式更像是聊天。这种以聊天的方式上课,学生学起来开心,老师也很轻松。而反思自己上课时,我的上课方式还是过于严肃了点,这跟我个人性格有关,对学生们过于严苛,其实应该要理解孩子们,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掌握知识所需时间的长短,要更加磨炼出自己的好耐心,相信自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还自己一个好的心态。

这本书充实了我对数学教学上的一些看法,很庆幸、很开心有这个机会再一次拿到阅读了并品尝了这本书籍。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就是这个道理,到如今,知识传播超速度地增长,教师只有自己不断充实自己才行,古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这个职业,与其说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还不如说是和学生一起学习,既教会了孩子,又提高了自身素养,何乐而不为呢?在讲台上拿着粉笔、面对那一群群似嗷嗷待哺的孩子们唾沫横飞的时候,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最美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