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不是台北故宫的污点?

(2021-01-28 23:57:44)
标签:

杂谈

大名鼎鼎的《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以下简称庞居士诗帖)终于行将就木了,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很简单,它找不见家了,回不了家就没饭吃,早死,晚死不过是时间问题。为什么回不了家呢?打开百度,度一下,通篇介绍不过寥寥数句,直到最后,也没有明确告知它的主人是谁,是不是足够蹊跷?其实也不必大惊小怪,慢慢的揣摩,还有多少过去的书法名帖在悄然的改头换面呢?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不是台北故宫的污点?

放在五年十年之前,《庞居士诗帖》是很明确的台北故宫的“珍藏”,稍有古代书画知识的人群,会毫不犹豫的将其列为北宋黄庭坚的巅峰之作。有多少人日夜临帖而笔耕不辍。这倒不是因为书家的愚蠢,更多的是,在台北故宫光环的照耀之下,《庞居士诗帖》实现了由乌鸦到凤凰的转变。时至今日,台北故宫放弃了它,那么,作为凤凰的《庞居士诗帖》离落架还遥远吗?

事实上,作为手卷,长宽比悬殊的缘故,在电脑上,整体展示和整体比对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没有深入研究黄庭坚的人来说,近乎没有意义。隔靴搔痒,蜻蜓点水一般的论述对揭示文章之要义并无帮助,因此,我们还是以切割的方式,切成几段,比较起来很是方便且清晰。现在,很多书家特别反对这种手术刀一样的比较,但是,作为研究,并不稀罕集体演奏,合唱会掩盖太多的东西,我们就是要请出南郭先生,独奏一番而已。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不是台北故宫的污点?
   上图是《庞居士诗帖》的头两句,“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作为书法作品的起始,作为黄庭坚的墨迹,应该是非常漂亮的。事实上,我们以为,这八个字是通篇书写最上心的,在没有比对的情况下,有“黄庭坚”这个名号的加持,有台北故宫的照耀,恐怕绝大多数人不会怀疑它的质量的。这恰是书法研究的羁绊,强光之下是看不见东西的。那么,是不是有必要将另一幅样本成列出来呢,它大隐于市,没有光芒四射,所以容易看清。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不是台北故宫的污点?
作为比对,单单抽出笔画最简单的“河水”两字。河字呢?右侧台北版本,好不要容易将三点水一笔写下,勿论美丑,可谓费尽洪荒之力。右侧“可”字之竖钩,弯曲且倾斜,完全与黄庭坚之“长枪大戟,一波三折”不是一码事。更勿论“直谓纵,不令曲斜”之古训了。实际上,河之三点水,将其重心连线视为一“纵”,可字竖钩视为另一“纵”,这就构成了托举河字的两根立柱,这两根立柱不可倾斜。立柱倾斜,大厦将倾。这是字架结构的基本道理。可字中间之口,无规无矩,口内“龅牙”,口外“兔唇”,参差不齐。事实上,自有书法以来,依照基本的审美和常识,口子从来就不能是这个样子,写到如此,已然跪服不已。而左侧之河,近乎完美,三点水的最下一点,稍稍夸大的提钩,“不令其疏”,可字竖钩呈接近水平的“长钩”,都为河的稳定与“疏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值得圈点的可字竖钩,钩处放平,随心而欲,不经意之间,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悄然而生,这就是大师。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不是台北故宫的污点?

因为简单,就更能显示书法的功底。简单而天天见得水字,写好了很难很难。台北版本一共动用了几笔呢?五笔,没错,就是五笔,习惯上,规矩上,应该用几笔呢?三笔,这三笔,既是最节约的,合理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用五笔写“水”,对于黄庭坚这种“惜墨”的大家来说,是不可原谅的。更何况它的每一笔都是劣质的呢?至少在结构上,水字右侧一撇一捺,书写位置拔高,一捺之足无法落地,整体字形,犹如“翘板”,处在失稳状态。加之一捺的起点刹不住闸,冲出中间“走样”的竖钩。这种越界,相当于唱歌的跑调,彻底失败。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对笔头的把控严重“失效”。台北版本,水字左半两笔,勉强为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水字而言,民间版本,左侧的水字一共三笔,无论结构,无论骨肉筋的细节都无可挑剔,而右侧水字,一共捅了五笔,结构失稳,细部没有一笔有“法”可依,这就谈不上是书法,遑论书法之美?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不是台北故宫的污点?
以上是“水流如激剑,人世若浮萍”的比对图,主要目的是为强化我们的观点,那就是,书法是艺术,艺术就要有艺术的美,结构之美,举止之美,筋骨肌肤之美,一个也不能少。艺术的通理就是追求完美。和唱歌跳舞一样,无论哪一处瑕疵,在舞台上都会彰显无疑。而比对就是同台演出,优劣乍泄,实际用不着太多的理论说教。艺术要面对大众的,人人都能看懂。黄庭坚,作为北宋书法之代表人物,能够传世千年备受赞誉并非浪得虚名。有了上图的比较,实际是谈不上比较,因为左侧的艺术属于全面彻底的“沦陷”,可以说,没有任何的可比性,它们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如果愿意破费精力,请重点关注一下,“流”,“激”,“浮”,“萍”这四字的三点水,作为一代书家,四个三点水,各有千秋,细节之处令人观止。哪像左手的三点水,滴滴答答,不干不净。“若”字之“险绝”令人惊讶。这就是美的差距。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不是台北故宫的污点?

上图系《庞居士诗》的前面八句,以飨读者。作为内府印章,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天历之宝”比较显眼,这是一枚很重要的图章,很经典。它标志着曾经入住元代内府,体量大,必须顶置,这是规矩。事实上,皇家印章都要顶置的,除非密不透风,没有位置。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不是台北故宫的污点?
这是引首,亦称其为“题”,元代张雨书写“书中至宝”四个大字,签字“张雨”,钤印”贞居“。张雨很有建树,现在并不出名,不是他本人贡献不够,而是因为我们了解不够,有元一代,他对古代书画的贡献是巨大的。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不是台北故宫的污点?
以上是尾跋(1)邢侗书写,万历二年进士,晚明四大家之一,神童之属,大气早成。即便尾跋书法也足够令人羡慕不已。钤印“子愿氏”。《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不是台北故宫的污点?
黄易,清代书家,成就斐然,乾隆年间活跃,篆刻著称于世。钤印,阳文“黄”,阴文“大易”。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不是台北故宫的污点?

顾麟士,苏州人,过云楼主顾文彬之孙,晚清顶级收藏大家。自号“西津渔父”。签名,西津,钤印“顾”,“麟士”。这段跋文平铺直叙,书法实在可圈可点。放在今天,令人生畏。
百度当中,对《庞居士诗帖》的介绍可谓寥寥,字数少,内容寡淡,自始至终没有提及它的历史和来历,即使这样,台北故宫的态度依旧值得肯定,它试图用淡化的方法让《庞居士诗帖》从大众的视野里消失。但自媒体不知如此这般,很多人在自己的平台上依然津津乐道,誉美之词让人肉麻,不得不说,各行各业,猪队友都有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愚蠢。实际上,本文第一张图片,百度格式性的一栏当中,有关年代的标志是“近现代”。这对台北故宫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态度,体面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