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水十二条屏不是画皮鬼吗?(2)

(2020-08-17 10:56:49)
标签:

杂谈

对艺术家的要求,过于苛刻未免显得刻薄,但过于的放纵,无异于自取其辱。商业原本是艺术的桥梁,它便于让高雅的艺术走进千家万户。但资本之下的艺术往往会扭曲变形。因此,资本之下,艺术品的价格往往不会反映出真实的市场交易价格,很明显,也无法用拍卖的价格来衡量艺术的品质。拍卖,很多时候也是一种绑架,严重的时候,拍卖价格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附加的,派生的,甚至是无中生有的。而艺术本身完全沦落成为一个道具。既然变成了道具,那么,拍品本身所谓的艺术的品质就变的不再重要。实际上,若是稍有良知,在道具的选择上,也应该是有所掂量的,拿捏的,不应谬种误传。但现实当中,拍卖之“邪恶”要远远超乎你的想象。用不着分析,越是那些大牌的,越是那些成交几亿的,越是搬弄是非的源头。事实上,他们过早地透支了自己的信誉,就像足球一样,早已成为了自己的掘墓人。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毫无意外的·,选择了最差的那个。如果是齐白石本人最差的那个,我们依旧给予其原谅,毕竟,这是出于大师之手。但如果,当画作的水平几乎无限接近“幼稚”的时候,这就不能不对它拉响警钟,我们的文字就是为了搞明白,这个九点三亿的作品究竟和大师级距离有多大。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之十,《山中春雨》。
山水十二条屏不是画皮鬼吗?(2)

在没有比对的情形下,大多数人,对以上的《山中春雨》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宽容,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涂鸦”,更习惯了“涂鸦”的“魅力”。因为在资本主导之下,这是司空见惯的。这总归是一种常态,当随地吐痰是常态的时候,讲究卫生和照顾公共空间的人士便成为异类。

山水十二条屏,原本在构图上是非常简单的,它有浓浓的“卡通”味道,就如《山中春雨》一样,这幅作品当然和另外几幅一样,非常卡通。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无法找出概念当中与之类似的山山水水。之所以还能辨识出山水树木,全部是仰仗于人类丰富的联想力。实际上,这种卡通仅仅是一种格调,是齐白石先生梦境中的山水,抑或与其儿时的家乡山水相联系。这种格调,或者说绘画所调动出来味道,对绘画本身的技术要求并不高,甚至是不需要。即便是潦潦草草,也一样耽搁不了对这种风格的表达。这正是我们对山水十二条屏长时间予以在绘画上技术粗糙不堪的原谅的心理背景。但事实上,对于齐白石本人来讲,如果没有技术上的独到,那么,他和很多小朋友的绘画一样,无所谓手艺,也一样能够表达出相应的“少儿情调来”,甚至更加“返璞归真”。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同样“情调”之下,大师和小学生的区别究竟在哪里?毫无疑议,那就是绘画的“手艺”,手艺是“千锤百炼”和天赋合二为一的结果,儿童做不到。

比对真实最好的试金石,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于艺术作品来说,这个道理颠簸不破。

同样的方法,因为是“细长条”的原因,我们无法在整体上加以对比,即便是勉强为之,效果很不好。因此,将它切割成几个由上到下的几个段落,依旧不会对画作的评价失之偏颇。

图一,拍卖版本局部
山水十二条屏不是画皮鬼吗?(2)

如果不去提示,那么,任何人很难想象出左侧的构图,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这就超出了传统山水画作的范畴,它也超出了普通人的联想能力。注意左侧,建议回看一下整图,这张截图,我们忠实的拷贝了原作,绝无“断章取义”之嫌。一上一下两处墨迹,上面象云,下面象流云。抑或是好大的一棵树,左侧下方是其倒影。那么,作者真实的意图是什么呢?请看下图。

图二,民间调查局部
山水十二条屏不是画皮鬼吗?(2)

实际上,齐白石先生的这两处墨迹想要表达的是远处的山石和它的倒影,中间是一片水域。对于山石而言,齐白石先生着实“秀”了一把。“秀”什么?“秀”他的手艺呗。上面的图案表示远处之山,一共三笔,由右向左,次第落墨,三个主体结构随即完成,三大主体之间有“留白”分隔,仿佛是闪电一样的自然切割。山石的质感跃然纸间。千万不可小视这几条留白,这不是刻意用白色抑或淡色的勾勒,这是着墨以后的有限可控的洇散痕迹,这是三笔落下的自然留白,这就是白石的“手艺”,所谓用墨的技巧就体现在这里。白石先生一笔几种颜色,还能有效的把控留白轨迹,尤其是接近水岸,山石底部的洇散“留白”,更是自然天成,令人惊叹不已。左侧隔水之下方,就是倒影,同样的,寥寥数笔,“真容具壮”。“倒影”顶部的“留白”,将山体的结构表达无遗,甚至有了纵深的意味。“老萍”用墨,功力之深,令人叹为观止。反观图一,那个传说当中,中国最贵的画作,就“手艺”而言,相距甚远,甚至没有可比性,虽然试图也想“走两步”,怎奈,技不如人,只能留下“一地鸡毛”,可供后人哂笑矣。

从技术角度,山水十二条屏依然是好作品,至少在用墨技巧上,依然堪称典范,它是八大山人用墨的一脉相传。而齐白石山水画的意义恰恰也在于此。介于它是一组好画,同时为了从整体上加深对画作的理解,我们将另外白石的《山中春雨》整体放上来。
图三,民间收藏调查当中的《山中春雨》。
山水十二条屏不是画皮鬼吗?(2)

图四,《山中春雨》的吃相还有更加令人“不安”的,同样。我们诚实的将其局部截图下来。
山水十二条屏不是画皮鬼吗?(2)

如果没有和下图的对比,我们依旧可以原谅它的“涂鸦”,这本来就是白石先生梦境当中的山水,和自然状态下的山水没有相似的地方,但即使是梦幻,那么在后期的艺术加工上,依然要有所规矩,否则就是一地鸡毛。事实上,山体是用点染的方式完成的,山体表面形如“累卵”,既然形如累卵,那么累卵之间就要有相应的边界,这才有垒卵之质感。而其边界用什么来表达,那就是颜色。淡色的,不规则的条状有别于累卵的本身,这就将累卵之间的间隙表达出来。白石先生的每一次轻点都会呈现两种颜色,其一,累卵本身之浓色,其二累卵边界之条状淡色,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很是繁缛,且要非常的功夫和技巧,当然也包括画家本人用墨的秘密。当我们再次回看上图,然后紧接着审视下图,这种累卵的表达可谓显而易见。图四当中,几处累卵呈“农墨拥挤”的状况,完全丧失了山体外表的累卵的结构表达。作者本来也试图模仿,但表达的水平“高台跳水”,其手艺和耐心令人大失所望。

图五,民间收藏调查当中的“累卵”一挥。
山水十二条屏不是画皮鬼吗?(2)

顺便关注一下和山体对峙的右侧的立石,那么用墨的高下暴露无遗,白石先生一笔拿下,清晰有力。与此同时,立石的外边框展示出了“随性”的淡墨洇散。白石先生对自己的最高评价莫过于“晨起一挥”,这一挥,成就了它在写意书画当中不可动摇的地位。纵然有无数志士百折不挠的向他学习,但终究难以望其项背。齐白石先生这随随便便的潇洒的“一挥”与图四当中的“涂抹”性比较,无论用笔效率还是表达的质量,可谓天壤之别。

同样的事情依然没完没了的发生着,山水十二条屏几乎每一幅都有树的存在,就树的绘画而言,依旧沿袭了“卡通”的情调,但给人的视觉效果是两个天地。

图六·,拍卖样本《山中春雨》的树丛
山水十二条屏不是画皮鬼吗?(2)

图六是天价山水十二条屏的局部截图,我们同样给予了差评。原因很简单,如果把树叶活生生的画成黑漆漆的一堆,这不是画家的作为。那么,齐老先生怎么画的呢?请看图七。

图七,来自于民间收藏调查的树丛
山水十二条屏不是画皮鬼吗?(2)

同样,和画卡通山体是一种手段,前者是通过点染成就了卡通一般的山体表面,而后者是通过点染成就了树林。叶子和叶子之间也是通过留白加以区分,这些大大小小的间隙,让树木浓郁且有纵深,近处稍浓,远处稍淡,而并非将墨汁堆在一起就是“浓荫”,“死墨”是不会呼吸的,不透气的树林从古到今未尝有之,而拍卖版本却毅然决然的做到了,那才是正宗的儿童作品,不在艺术的范畴。

屋脊的表达实际上是考察线条技术的,弧线技术是线条技术的基本功,屋顶由多根曲线构成主体,屋顶层叠的盖瓦实际表达起来也不容易,这里不仅涉及到线条的网格质量,还要涉及到用墨渲染的浓淡,而图六的绘画,无论在线条技术上还是在用墨渲染上都极其幼稚,根本无法对艺术做出交代。其中的邋遢无需赘述,只需要中等偏下的智商者就可以轻易地看见。

用了很大的篇幅,通过对十二条屏之《江上人家》和《山中春雨》这两个条屏的解析,试图用最少的码字完成最好的说明。但即便如此,还是感到太多绘画问题通过语言解释是极其困难的。所以除了耗费精力以外,更多的是内心世界的饱受折磨,对山水十二条屏的解剖,过程的本身就很煎熬,每每那些显而易见的“败笔”,居然还要一一的去梳理,本来在毫无专业知识的情形下就能轻松做出结论的常识,现今却要不厌其烦的一一道来,并且喋喋不休,这在艺术欣赏领域里本来是极不正常的。但正常的是,诸如此类的涂鸦作品,却每每成为中国艺术拍卖的网红,登堂入室,横行八荒,对此只能用呜呼两个字做结束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