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里江山图》的几个“鸡肋”问题的商榷

(2017-12-07 09:47:12)
标签:

杂谈

                          《千里江山图》的几个“鸡肋”问题的商榷


好不容易在“时尚头条”找出了一幅只可以横着看的《千里江山图》的图片,数码技术发达的今天,照相器材可以为我们提供远比上个世纪清晰的多的图片,本以为这幅图片是照相人员的失误,查看了诸多其他网站的信息,仔细比对以后,就会发现,《千里江山图》原本就是这样模模糊糊。曾经有人建议,展出期间,可以到故宫看一看的,因为害怕遗留屈辱的印记,所以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因此确信,在现代照相技术的支持之下,我们今天看到的图片,不会和亲眼所见有太多的差距。

宽51厘米,长1191厘米,这样的十米以上的山水长卷,笔者所见不少。但对于这卷《千里江山图》的“模糊”深感不解。北宋时期,中国书画正处于一个“兴盛”时期,赵佶时代更是文艺炽热,遗留下来的作品很多,天才般的画家层出不穷。相比较之下,这种“模糊”是令人无法忍受的。模糊,模糊了什么?模糊了“笔触"呗,让山水画失去了可资人类研究和临摹的具体的绘画过程当中的笔画细节啊!没有了笔触,就等于失去了手绘的基因,没有笔触,这样的作品如何评价它的方方面面的价值?如何评价它的艺术能力?因此,对于中国古代书画这样的作品来说,没有清晰的笔触,什么样的褒贬都无从谈起。笔触是绘画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也是最起码的,先决的条件。

古人对山水的绘画都有很为成熟的规矩的,第二幅图片,我们有意识的选择了“近岸”树木,没有颜色渲染的枝叶,恰恰给我们留下了最好的研究材料。在中国古代书画当中,太多的“内容”往往被颜色所遮盖,以至于令人迷茫。因此,近处的树木,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在绘画的时候都会“大”且清晰,至于远景当中的树木,往往以点状和竖条加以描述。本以为可以看到作者的笔墨细节工夫,结果缺失令人失望至极。

因此,不得不说,《千里江山图》看不到笔触,也就是,看不到作者是如何下笔的,看不到每一笔的来龙去脉,记住,哪怕是某一笔的来龙去脉,就一笔也好。但结论显然是否定的。因此,这难免叫人发生联想,这是怎么回事?如果以此为楷模,我们又如何下笔?从哪里开始?在哪结束?如何才能画出如此效果?50厘米的宽度,如此之大的树木占据画幅的比例,本来很轻易地能够交代清楚枝叶的下笔的,这一模糊,是不是叫人无所适从?

那么,古人对近岸的树木到底是如何描绘的呢?这些描绘是不是存在能够叫人类临摹学习的可能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下图就是遗留的中国古代书画的一个局部,只是缺少了颜色的渲染,这不影响绘画的技术分析,它依然凝聚了古代山水画作的精髓。我们尽量选择和《江山图》在幅面尺寸上和景观上,树木大小上相似的场景,这样的比较往往会更加能说明问题。

如果把镜头拉近,给出树木的局部图像,那么它的笔触一定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看清楚了吗?远山的树木是以淡墨“点”出来的,近处的树木能够看见了枝条,是“画出来的",山体和山石是“皴”出来的,近大远小,近浓远淡,这就是古人的逻辑,也是正常的逻辑,合适的逻辑。相信故宫的学者会和我们一样,回头再看一看《江山图》,看看它到底是哪里的逻辑出了问题。也相信到武英殿看过所谓真迹的人,回过头来,想一想,你在跟前看见了《江山图》的笔触了吗?

很显然,对于近处的树木以及屋舍的细节,古人依然会有远比上图更加丰富的表达方法。无论其中的点画有多么复杂,只要有耐心,我们足可以一一盘点出它的每一次落笔和山石的皴法,这每一次的笔尖和纸张的亲密接触,恰恰是作者应用毛笔的把控能力,这正是传统山水画的技法所在,并且不厌其烦。它是可供临摹和学习的,请看下图。

一定会有人提出一个问题,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古代书画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枝,因此,是不是允许“模糊”山水的存在?尤其是对没有渲染的近景树木是可以“朦胧”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即使可以朦胧,但是决然不能够超越人类的“身心”极限。最使人不安的,或者不解的是,《江山图》的模糊,是人类无法达到的“境界”,他对近岸树木的描述的“模糊”早已经超越了人类想要学习的或者临摹的极限,这种模糊的程度会让后学者无从下手,与其说它是“上帝之手”,不如说他是“机器之手”吧。

本来已经说明问题了我们还是不辞辛苦,再找出一个“青绿山水”这个门类的样本,尺幅大小也差不多,看看这一类样本的是如何表达的。

同样的道理,把镜头拉近,给出的特写就是下图所显示的结果。
这个镜头拉近的瞬间,我们可以轻易地看见作者绘画是的所有细节。近处的山松,松枝。远处的乔木,岩石间隙当中的草灌,山石的半干皴和披麻皴,青绿染色的浓淡过度,山体勾勒的轮廓线,这些要素就是古代山水画的关键性要素,也是千年以来的传统技法,这也是手绘的笔墨基础,这也是所谓“笔触”项目的考察清单。反观《江山图》,这些要素存在吗?或者说,传统山水画的各项要素都能够充分的体现吗?取而代之的是,除了艳丽无比的青绿两色的厚重的遮盖,其余所有的细节要素都被“模糊”了。为什么?信息的大量流失,正是绘画由清晰到模糊的罪魁祸首,而珂罗版印刷正是“模拟”性质印刷,受制于照相水平,印刷水平的诸多限制,完全信息的复制对珂罗版印刷来说是一个不可以完成的任务,这些特点,铸就了《千里江山图》是不折不扣的珂罗版印刷的基本事实,没有其他。当然,《千里江山图》还是经过了一次珂罗版印刷以后的再加工,为了复原原版本的味道,不得不給黑白印刷以后的浓重的黑色山体加以“浓妆”,青绿两色强力遮盖,超轻纠错,这也就是为什么《江山图》是如此“艳丽”的原因。

并不是所有的“模糊”都是缺点,看惯了珂罗版印刷以后的“模糊”,看惯了没有清晰笔触的山水画,再加工以后的印刷品,有时候并不令人讨厌。正好相反,很多时候,还派生了“烟雨迷蒙”的苍茫感,加之还可以调动人类的想象力,这种朦胧感是很舒服的,这是珂罗版印刷品给予人们的意外收获。作为商品是很有市场的,作为文化普及是很有意思的。但是,作为故宫,作为学术的研究机构,指鹿为马是不道德的。

《千里江山图》是珂罗版印刷品,它的后期渲染下了不少工夫,遗憾的是,没能对于树木,桥梁,屋舍的全覆盖,这是它的缺陷,也是珂罗版的缺陷,总不能屋顶也染成青绿吧。
《千里江山图》是既没有签名,更没有画押,还没有印鉴的佚名作品。
《千里江山图》即使算在王希孟的头上,王本人在北宋也属于“无名之辈”,他在历史上没有太高的地位,史籍鲜有记载。
《千里江山图》就画心部分来说,没有进过“宣和内府”,也没有进过南宋内府,没有进过元代内府,没有进过明代内府,没有进过康熙内府,没有进过雍正内府。没有历代私人传接的完整链条,断点太多太多。

把《千里江山图》列为九大博物馆《国家宝藏》的第一名,无疑是对历史的戏谑,对祖先的大不敬,也是对新中国之后的九大博物馆“无知无畏”的最好的背书。

一万只乌鸦,即使加起来,凭借其飞行能力,是不会飞跃喜马拉雅山的,而一只“黑白兀鹫”就足够了。故宫大院里的乌鸦也是一样的。真理只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后记:就在文章发表以后,陆续·收到了诸多好友的友情提示,在此表示非常感谢,本人以为这是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他们的善良和严谨的学术精神令人感动,有朋友提醒说,《千里江山图》的模糊并非珂罗版印刷的证据,而是中国古代“没骨画法”的表现形式,在此,本人还是想从技术角度加以阐述,没骨画法,没错,《千里江山图》的树木表现确实是古代的没骨画法,估计原迹也是如此技法。但是,即便是“没骨画法”,它的表现形态也和今天的《千里江山图》有着天壤之别的,也一定是有清晰的笔触的,也一定会知道每一次“没骨”动作与纸张的接触的数量和形状的。而决然不是《千里江山图》的状态。说到头,没骨画法不过就是写意画法,也有人称之为小写意,我想把它命名为“精致写意法”,古人用此类方法,完成了比工笔画线条勾勒然后添彩的更自然和更便捷的书画创作。正如下图一样,作者将没骨画法发挥到极限,没有勾勒,只凭没骨画法的精致写意,直接将竹林的自然状态推到高潮。
http://s15/mw690/002dOhpdzy7goRf1YjIfe&690
想想看,这个竹林还“模糊”吗?这小幅看不见笔触吗?这与珂罗版印刷的《千里江山图》的模糊是一回事吗?因此,与其说,本文以大量的篇幅,用“模糊”来定性《江山图》是珂罗版印刷品,不如说是因为没有看见具体枝叶的笔触来给其定性的,在此,建议有兴趣的朋友们,参看一下《江山图》的画竹的局部,然后再做一番比较,我相信,您会和我一样,得出相同的结论的。

这是在广东收藏家当中发现的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它的每一次笔触都会清清楚楚,不要小看了这小小的一片,它对对王希孟的研究来说,意义实在是太大了。不得不说,这个局部,画的实在是太好了,不能不为之点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