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自叙帖》-台北故宫的表扬和自我表扬(3)

《自叙帖》了不得,这帖子是绝世“大牌”,但凡稍有文化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的。怀素是晚唐的书法家,他的狂草和张旭一样直可以彪炳书法历史。有名的“张颠醉素”讲的就是这两个人。关于怀素,就知道他是湖南人,还是个出家人,又字“藏真”就可以了。“藏真”还是要强调的,原因很简单,怀素有时候用“怀素”做签名,有时候也用“藏真”做签名。
评价怀素的草书原本就是一件很尴尬的事,离开我们时间久远,历史上留下的东西又不多,这还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怀素自幼年出家,一生事佛,他的履历,他的思想和俗人之间本来就会有天然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导致对他的评价“尴尬”的主因。我们尽可以从纯粹艺术角度去理解他的草书,但是,抛开他的宗教和信仰,我们理解恐怕还是有差池的。历史上,或者说在今天的著述当中,说怀素,往往离不开《自叙帖》,一是因其经典,二是深藏于台北故宫,可谓瑰宝,两个名头合起来,当然让人无法不去面对。
李白说,“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这是李白写怀素的,因为离得近,李白这样一个当之无愧的天才,文字和书法一样精到,所以评价真实贴切,值得信赖。如果把李白评价怀素书法要点萃取出来,重要的就这几句,“墨池飞鱼”,“飘风骤雨”,“龙蛇走(行)”,“左盘右蹙”。墨池飞鱼是指笔画优美的弧线。飘风骤雨,飘是舒缓,骤是急切,说明缓急拿捏恰到好处,就像醉拳一般,关键时候还不忘“一击”,此为“骤雨”。“龙蛇走(行)”说的是线条的轨迹,龙腾蛇行,婉转而少折。“左盘右蹙”很深奥,但依旧离不开圆转和收敛(藏锋)。台北故宫是幸运的,怀素的《自叙帖》也是其幸运的一个砝码。
理论上的说教和语言上的描述往往很苍白,没有即刻的图文影像,很难有说服力的。上图是台北故宫《自叙帖》的开头部分,虽然印象不好,但也无法表述期间的不足,即便有李白的文字做铺垫,但对应于图片,还是感到力不从心。但是,一旦获得其他的样板,有了比对,事情就显得简单多了,不想纠缠过多的旁枝末节,就开头三个字“怀素家”做一个比较,收获应该还是蛮大的。
http://s15/mw690/002dOhpdzy75U5SOBwG2e&690
台北版本“怀”字草体,字严格意义上说“缺斤短两”,“素”字结体松散,“家”字行笔交代欠佳,没有潇洒若流水,大开大合之感。总体上,笔画游走尚缺流畅,拘谨之状跃然笔端,至于笔划粗细的富有节律的变化就更谈不上了。就这三个字,看似简单,无限内涵就在其中,万千气象于胸,境界高远低下不言而喻矣。
台北版本“怀”字草体,字严格意义上说“缺斤短两”,“素”字结体松散,“家”字行笔交代欠佳,没有潇洒若流水,大开大合之感。总体上,笔画游走尚缺流畅,拘谨之状跃然笔端,至于笔划粗细的富有节律的变化就更谈不上了。就这三个字,看似简单,无限内涵就在其中,万千气象于胸,境界高远低下不言而喻矣。
当然,不能因为开头三个字就仓促的得出结论,这样做未免过于草率。因此,为了增加一点对论点的支持,我们似乎可以再以另外的两个片段做比对。下图是台北故宫版本的截图。(见甚浅)“遂振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
http://s1/mw690/002dOhpdzy75UaBhgjK10&690
有义务将另外版本的片段呈上,虽然在次序安排上不尽相同,但也涵盖了绝大多数单字,比较起来并不费劲。其中“笈”字,“当”字,“上”字,“名”字,“锡”字都是非常劣质的表演,就连败笔都谈不上。就这仅仅十几个字,在风格上杂乱而不统一,这是临摹写的必然结果。台北故宫没法交代。下图是中国民间收藏版本。用以和上图台北故宫的版本做比对。“遂振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
有义务将另外版本的片段呈上,虽然在次序安排上不尽相同,但也涵盖了绝大多数单字,比较起来并不费劲。其中“笈”字,“当”字,“上”字,“名”字,“锡”字都是非常劣质的表演,就连败笔都谈不上。就这仅仅十几个字,在风格上杂乱而不统一,这是临摹写的必然结果。台北故宫没法交代。下图是中国民间收藏版本。用以和上图台北故宫的版本做比对。“遂振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
http://s9/mw690/002dOhpdzy75UaIQjt6b8&690
显然,“国”字和“遂”字是具有很高难度的两个字,这两个字,台北故宫就没写成,尤其是“国”字,严格意义上说就是草书中的错字,当然笔画的轨迹就无从交代了,细节上根本没法考虑,艺术天才和蠢材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不是“无可挑剔”。败笔在台北版本中比比皆是,而我们发现的民间样板,堪称完美,风格气韵统一,布局和谐,专业专注,“龙蛇行游”,情景交融,无懈可击。
显然,“国”字和“遂”字是具有很高难度的两个字,这两个字,台北故宫就没写成,尤其是“国”字,严格意义上说就是草书中的错字,当然笔画的轨迹就无从交代了,细节上根本没法考虑,艺术天才和蠢材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不是“无可挑剔”。败笔在台北版本中比比皆是,而我们发现的民间样板,堪称完美,风格气韵统一,布局和谐,专业专注,“龙蛇行游”,情景交融,无懈可击。
台北故宫的《自叙帖》如果“手写”成这样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要比起台北其他版本来说,依然是高质量的,也是用了心的作品。我们之所以对它有所诟病,也只是对这个版本的质量和怀素这样的书法大家不甚匹配而已。尤其是没有发现在民间存在另类版本的时候,是可以对它充满敬意的。但是,令人失望的不只是版本质量的问题,在我们对台北样本放大到9倍的时候,惊人的一幕还是出现了。
http://s3/mw690/002dOhpdzy75Ud20E02a2&690
上图是“怀素”两个字的9倍放大的截图,至此,一切怀疑都得到了不折不扣的印证。不仅仅样本拙劣,还是照相网板印刷,因为接近“实地”,也就是接近百分子百的覆盖率,只能在字体的边缘发现网点的迹象,这种现象在台北故宫大规模的出现,不得不令人哑然失笑。有必要善意的提醒台湾同胞,如果以这些拙劣的版本当成是模范,以至于在印章,传承,形制,以及艺术评价上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是不是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呢?是不是会误导国内国外的艺术概念呢?会不会教唆艺术院校一贯的坚持错误呢?会不会将错就错,将中国书法艺术引入歧途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沉重思考的严肃问题。
另外,印刷版受制于手卷的长宽的悬殊比例,只能将其分段拍照然后拼接。它们往往在接缝处盖上一连串不着边际的印章,用来模糊接缝的存在感,而肉眼下的观察表明,这些颜色相同的印章,毫无疑问是忽略了年代的时间差,一个时辰匆匆忙忙完成的。而这些“压缝”的印章居然会成为美国各大博物馆,中国大陆的博物馆,台北故宫的比照标准,也成为它们对真迹认定的一个砝码。这不是荒谬难道还有荒谬?历史就是这样的,往往不以真相示人。有责任将这一荒谬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免一再的谬种误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