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富春山居图的救赎(3)

(2016-02-26 10:18:38)

                                   富春山居图的救赎(3

     富春山居图的传承关系没有根据,除了子虚乌有的故事,然后就是不断加码的再三掩饰。其实,在学术上,故事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进而是很低俗的。作为一个昭著的博物馆,一旦讲起了故事,就意味着失节,也就意味着在品格上与旧时代古玩商是等同的,编故事,这对于一个华人世界博物馆的楷模来说,何止是抹黑。

      不止一次的火烧,成为台北故宫书画的救命稻草,殊不知,就凭稻草是不足以拯救一个落水的生命的,寒食帖是从火堆里拯救出来的,这回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是从火堆里拯救出来的,前者是战火,后者是火殉,没完没了的大讲特讲火焚的故事,实在是没有半点技术含量的,在此,还是想弱弱的说一句,能不能有点新花样啊,古代书画,要让其亡,何止于一种方式,为什么不是山洪,为什么不用水泡?为什么不用扯碎,就连故事都都讲不好了,如何叫人信任。讲故事有一个缺陷,当讲了很多故事之后,往往忘记了前面的故事是如何运转的,这就如同谎言一样,一但说出来,那么就要用加倍的谎言去掩盖,代价之大,漏洞之多,手忙脚乱,没法应对。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以上这段话,来自于公开媒体,耐人寻味。且不必说吴洪裕是否收藏了《山居图》,就小文中的故事而言就很难让人信服。什么是殉葬?大概台北故宫没有多少考古经验,台湾的盗墓事业发展欠佳,于是就凭空想象出书画殉葬要用火烧的的方式,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所有殉葬的人或者器物都必须进入到墓穴里的,因此就有了丰富的古代实物的保存,对富人来说,活人身前有什么,地下就有什么,有死者用过的,也有死者没用过的,也有是以商品的形式买来的明器,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在身边,这也情有可原。但是,以烧画的形式殉葬,恐怕有悖常理。大概是看多了今人在墓地焚烧房子,小汽车,电视之类的纸粘,那是因为活人对死人的“祝愿”,是无力将实物下葬的替代手段,这就是民间所谓的哄鬼。实际上,元明两代,发现有殉葬书画的事例,那也是用带盖的瓷器盛放,用松香调和草木灰或蜂蜡封口,效果非常之好,绝无渗漏。《富春山居图》在明代就已经名噪一时了,如此贵重,有用如此方式处理叫人不解。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烧两段,而且恰恰齐整的留出了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的独立单元,于是乎,就有了所谓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实际上《剩山图》是31.8厘米宽,《无用师卷》是33厘米宽,两者相差1.2厘米,天知道是如何对接的?宁可勉强相信入地宫“密封”殉葬,也不可相信临死前对《富春山居图》的火焚,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么看来,吴洪裕也太歹毒了吧,太变态了吧,千古一绝的名画恰逢落在千古难觅的变态人之手,临终还想出一变态的毒招。添油加醋的还冒出了无中生有的侄子,竟然众目睽睽之下鬼使神差一般的“偷梁换柱”,这种宇宙洪荒般的概率几何?故事就是这样炼成的。不是死人坏,而是活人太坏了。

​     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牵头,两岸达成合作意向,《富春山居图》合璧后,估价达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该中心主任王军回顾洽谈经历时感慨:两岸的认识是一样的,沟通中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看出来了吧,都是金钱惹的祸,南北两端,让钱闹的魂不守舍,一个令人景仰的文化殿堂,竟然赤裸裸的拿多少亿来说事,居然还有板有眼的做出价格标的,这叫人情何以堪?这要比亩产几万斤的神话更加神乎其神,他们也不闻一闻那满纸的油墨味道吗(新钞票的味道)?

   《富春山居图》的荒唐何止于此?原本不宽的小手卷,原本拘谨的空间,在常规上就不合适做太多的题写,即使有,那也是引经据典,言简意赅说出对作品的态度。但是,在台北的《无用师卷》当中还是穿插了大段的说明,除此外,还告诉了这是乾隆御识​”,梁诗正奉勒恭书,共计200多字,这些都不要紧,要命的是,还在如此金贵的画心上,如此重要的画作上,竟然动用规尺,打上了格子,一写就是200多字,这依旧是个千古绝唱,乾隆帝光看不写,梁诗正奉敕题写,关键还要打格子写。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调动人的想象力,梁诗正,这个雍正八年的“探花”,获赠“太子太傅”的讲究礼义廉耻的人,手握规尺,在一幅价值连城的手卷上正在打格子呢,这一举动,真叫人哭笑不得。似乎也不难理解,打格子是为了书写周正,没有格子,梁的楷书会邋遢成什么样子?不可揣摩。还是要理解当初的始作俑者,这篇格子当中的文字恰恰是为了“大故事”做铺垫的,做背书的,所以说,圆一个谎言是多不容易。

   台湾国民党失落了,我以为这是台湾人的选择,如果翻翻党国的旧账,如果深究一下台北故宫的“瞒天过海”,如果再去审视它的腐败,走到今天,恐怕也是天意吧。一个原本能够成为中国古文化金色名片的台北故宫,堕落成唯利是图的习惯性说谎的小商小贩,哀哉。

http://s9/mw690/002dOhpdzy6ZFKrv9Fue8&690

   实际上,就以上的高清的《无用师卷》图片而言,印刷拼图的痕迹已经再明显不过了(左手起2厘米处)而梁的题写则是在印刷以后加上的。台北故宫的《富春山居图》根本就不是什么质量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印刷的能不能再差的问题,画画,起码是人画的,起码是有笔触的,这么干净的版面起码要有非常清晰的细节的,遗憾的是,《富春山居图》没有细节。当然如果在颜色上分不清是油墨还是老墨,几十年来盖着大锅,这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够悲哀的。好在有许多古人的笔墨留在了民间,

http://s11/mw690/002dOhpdzy6ZFT8oAVs1a&690

http://s10/mw690/002dOhpdzy6ZFZWzggxe9&690


   有一群孩子,在高墙的园子里生活,正是一个突发事件,都变成了孤儿,在祠堂里,面对墙上的野猪皮,老师说,这就是你们的父母亲。。。话到此,却戛然而止,突然死掉了。老师的本意是,这就是你们父母亲射杀的战利品。这群孩子似乎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父母因该起码和自己一样,不会是浑身是毛的,他们的老师也没毛,他们生出的孩子也没有毛,于是在这个封闭的圈子里,他们一直会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猪,还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猪国”。中国古代书画就是这个故事的翻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