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货翡翠和麻省理工
外国人不喜欢翡翠,这是一个传统,原因也简单,外国人的宝石多为单质,绝大多数有明确的分子式,就如钻石,祖母绿,碧玺,托帕石等等,因此,如果把翡翠和麻省理工参合起来,未免蹊跷,但是,到了文章的最后就会明白。
中国人喜欢翡翠也是源于传统,清代晚期尤甚,慈禧老佛爷钟爱翡翠,于是翡翠风靡起来,一直到今天。但是一个有趣的事情便是,把故宫或者台北故宫的老翡翠,放在今天所谓的商检标准上,也会得出B+C这样的结论。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没有2000年以后的红外线光谱检测的情形下,中国古人似乎从来没有对翡翠的鉴别发生过太大的分歧,也从来也没有因为翡翠的B+C而停止对它的追求和把玩,没有所谓的商检,中国人就不玩翡翠吗?
更有趣味的是,当所谓的A货翡翠,在人体上佩戴一段时间以后,在不出示原有商业机构的检验单据的情形下,竟然都成了B货,更有甚者,一块所谓的商检新品A货,在不出示单据的情况下,四个检验机构竟然得出四个截然不同的结论。更让人一头雾水的是,很多商检结论,竟然没有附带样件密度的检测结果,没有密度,还叫检测?没有密度这一基本的物理指标,那么这样的检测是什么?即使是标注了密度指标,也是一派谎言,这些检测原本就没有密度测量的动作。外测试显示聚合物填充?一双慧眼竟然如此神奇?聚合物是什么?到底是那种聚合物?什么叫“可见染剂沿颗粒隙呈”?这是外星人的语言?还能不能说句人话?这就是检测?已经荒唐到了语无伦次的地步,居然不感到脸红?
翡翠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物,它在一般情形下,也一样遵守相应的理化指标,当然包括最重要的硬度,密度,折射率这三个最重要且最基础的三个指标,这是鉴别翡翠的先决条件,也是确定它是否是翡翠的试金石,丧失了这三个标准,那么,所有的所谓检测,都是空中楼阁,检验的可靠性无从谈起,2010年3月1日起实施的翡翠的国标,其实就这一问题做了非常正确的表述。而现行的检测标准与国家标准毫无关系。好在国家标准还没有成为某个家族和集团的机器,这是一个国家没有糜烂到底的一线光亮而已。
那么,现世流行的红外光谱检测究竟来自于何方呢?满世界的红外光谱仪以及它的理论依据来自于何方?主宰这个检测的机构来源于何处?原始的比对数据出自于何方?基础图谱是否靠谱?是谁布置了满大街的红外光谱仪?又是谁在布置了一张秘密的大网,包括将国外的所谓检测收买到旗下,一团黑幕就这样笼罩了中国十好几年,这样的检测具有权威性?这样的检测合法吗?还想问一句,是谁家主导了所谓的翡翠检测?是谁家布置了一条翡翠珠宝的销售管道?是谁家左右了翡翠价格虚高到云天,是谁家布置了一个上至宣传下至金融的珠宝帝国?然后将无数的麻木和棒槌掏空?是谁制造了一个又一个B+C的谎言?是谁给了你们检测的权力?
麻省理工的朋友在用拉曼光谱检测了老翡翠之后,得出了和广州地球物理研究所一致的结论,那就是一块货真价实的翡翠,除此以外,还能有其他?谁能将砖头改变成透明半透明的翡翠,所谓的点石成金和所谓的添胶注色都是一丘之貉而已。
既然能够把胶注入,那么一定能够将其析出,这个双向的通道不会关闭,我们曾经在高温高压下长时间的煎熬,居然没有任何颜料析出,竟然没有质量损失,这样被打成B货的翡翠是不是蒙受不白之冤?还有没有天理?肮脏的商业没有道义可言,谎言编织成网也就成了规矩,低质量的中国人能够明白?下图就是试验用的翡翠,染色?注胶?岂不荒唐?
任何所谓的注胶和染色都扛不住高温和紫外线的考验,一个高压锅和长时间的太阳辐射就会让鬼迷心窍的货色原形毕露,对于行家来说,仅仅肉眼就早已经足够了,天然的翡翠是有灵性的,水汪汪的,而所谓的注胶和染色是僵化和垂死的。而红外线光谱仅仅是一场“正统”江湖的道具而已。我很能理解央视和诸多媒体的无知,也很能理解那些小记者先天的教育缺陷,更能理解媒体拿人钱财为人为人消灾的因果关系,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砖头变翡翠的一个视频,光有结果,没有完全过程追踪的TV镜头,竟然有那么多人信以为真,想象不出这个国度的科学素养如此匮乏。不讲究逻辑,没学会思考,不在意秩序的国家,我一直怀疑,是不是它的政治道德首先出了问题。
中央党校研究生对麻省理工的博士说,只有进入到我们的序列才是人才,即使是世界名校包括麻省,牛津也不过是B+C,实际上,只有进入到权贵设计的管道才是A货,除此以外都是B+C,并不合法的红外光谱商检只是一个拉大旗作虎皮的道具,也是中国特色的红色江湖的卑劣伎俩,这就是为什么市场的A货砖头就那么昂贵的原因所在。不想说了,我以为,“你懂的”。
每每会有人与我谈起所谓的马来玉的事情,我只是微微一笑,扯淡吧,马来玉的密度密度几何?翡翠的密度几何?用脚就可以掂量出来的东西,还需用脑袋来思考?那些肤浅的无赖货色,装,接着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