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板时光”训练过程和基本要领

(2011-10-21 09:43:56)
标签:

育儿

通道

动作

面部表情

注意力

教育

 

在“地板时光”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四个目标:第一,建立亲密关系;第二,形成双向沟通能力;第三,学会象征性的意义表达;第四,发展情感与观念相联系的逻辑智慧。

1.建立亲密关系,找到共同的活动乐趣,不要漫无目的地发起交往活动。不要随意地拿来不能引起儿童注意的玩具,一定要找到具有吸引力的合适的物体,并且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儿童的个人世界。然后,以这种密切接触为基础,与孩子共享有效交往所带来的乐趣,并逐渐延长互动和分享的时间,提升交往的复杂程度和心理投入的水平,这样就为互动关系立下坚实的基石。

2.找到适应孩子心情的活动契机
  首先要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帮助孩子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情。怎样的感觉刺激能够使孩子从过度兴奋、焦虑或退缩的状态中平静下来?某种接触方式,例如拥抱孩子,或者使用某首歌曲、某种声调,某种特别的身体动作,都可能成为引起有效交往的契机。
  3.通过孩子的感觉来引发联合注意
  要用孩子喜欢的感觉刺激来安慰他,以便较为顺利地跟他建立互动关系。
  听觉: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声音,就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吸引他的注意力。如他喜欢高频的声音,那就用一种高频率的声音跟他讲话。列出他喜欢的声音用以协助与他的互动。如把他喜欢的音乐盒放在自己身边,让他注意音乐的时候,也注意到父母的存在。另外,尽可能多地使用伴随表情动作的一声音。
  触觉:孩子喜欢什么样触觉感呢?例如孩子喜欢挤压的感觉,就可以和他同时把手伸进沙子中,触摸孩子的手指;或者和他捏橡皮泥,做出各种不同的形状。
  视觉:如果孩子喜欢鲜亮的颜色,妈妈可以拿一条鲜艳的围巾包在头上。如果他喜欢汽车,可以跟他玩汽车游戏。利用他对动力玩具的兴趣,吸引他的注意力。
  嗅觉和味觉:和孩子分享他喜欢的食物;共用一个碗,父母尽可能用手取食物。孩子吃东西时,父母用声音及动作来提醒他正在做的事情。
  与动作相关的经验:通过孩子漫不经心但又乐趣横生的动作,找到进入他的个人世界的通道。赋予孩子的动作以新颖的意义,并不断重复试验,最终形成互动的应答循环。
  4.发挥孩子的长处,并协助他克服障碍
  如果孩子擅长抓住视觉线索,父母就应该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来吸引他。
  如果孩子听觉过于敏感,那么温和的声调也会让他不舒服。这时父母说话的速度要缓慢,声音要清晰有力,而且配合以大量的手势及生动的面部表情,给孩子提供清晰的信息。如果孩子喜欢身体的接触,就多用接触的方式来安慰他。尽量用单个的字词如“跳”、“跑”来表述儿童的行为,边说边模仿他的动作。手势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孩子可能在动作规划方面存在难题。你把球滚给他,他却只是看着你或盯着球,不会把球滚回来,这是因为他不能形成一连串动作的链接,而不是缺乏兴趣。可以把动作分解,分成若干步骤,让孩子逐渐熟悉每个分动作,最后成功地完成交往活动。
  5.从孩子身上获取线索
  在上述活动中,无论如何都必须遵循孩子的带领,根据孩子喜欢的感觉经验,帮助他做他想做的事;不要力图主导任何一个活动,而是等候孩子来启动,抓住孩子提供的一些微妙线索,加入他的活动,并转换成互动的活动。比如,儿童喜欢蹦蹦跳跳,那就跟着他跳,边跳边唱:“我们正在蹦蹦跳……”。
  加入孩子正在注意的物品:不要与他所关注的物体争夺其注意力,而是让物体成为你的一部分,如孩子转头看一支手电筒,那就把手电筒放在自己头上,让孩子发现跟父母一起游戏的乐趣。
  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以及他喜欢的活动中:要在活动或游戏中让儿童体验到父母或治疗师是一个好的玩伴,甚至让他体验到,父母或治疗师的在场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在孩子游戏或活动时,尽可能靠近他身旁坐下,尝试用各种方法加入他的活动。比如他在排列玩具,父母就可以把玩具按顺序递给他,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存在。
  活动的目的不是活动本身,而在于父母和孩子一起互动,把活动变成促进亲密关系的契机。如果父母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引发孩子的注意,可以以一种开玩笑的、戏虐的方式阻挠他,用类似游戏的方式加入他的活动,使他难以忽视父母的存在。如果你试着和他一起拍手,却没有引起他的注意,那就放慢动作,试着用你的手臂去勾住他的手臂,对孩子笑着说:“你看,你抓到我了!”孩子可能会抗拒,或表现出不愉快的反应,那就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恢复平静,然后再重新开始,直到孩子做出积极的反应。
  6.改变行为固着性和刻板性的策略
  即改变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重复的相同动作给自闭症孩子带来安全感、控制感、甚至乐趣,可以满足自我刺激。如果孩子无法参与到与别人的互动中,那他只好更加依赖自己的身体。直接制止孩子的固着行为,或企图转移他的注意力,常常是无效的。相反,父母可以通过孩子的固着行为,发现孩子的兴趣,帮助他进入互动关系。例如,瑶瑶常常固执地沉浸在自己的刻板行为中,反复地用手掌擦地板。妈妈强迫女儿跟她互动,但没有效果,于是她将自己的手放在女儿要磨擦的地板位置。孩子推开妈妈的手,并自言自语地抱怨。这就是互动的开始。妈妈不断变化互动的方式,把手放下,有时收起,女儿开始把互动视为游戏,抬头看妈妈,这样就打破了刻板行为,游戏就变成了互动的交往。通过不断的训练,孩子就会逐渐获得参与并享受人际关系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