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语文四年级下《挑山工》教学设计
(2012-07-05 20:30:48)
标签:
杂谈 |
同课异构课例《挑山工》教学设计
永胜中心小学:王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却反而先登上极顶的原因。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泰山图片,激趣导入。
2、板书课题,齐读,指导“挑”书写,质疑。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出示本课词语,重点理解词语:不解之谜
3、思考: 文中的不解之谜指什么? 要解开这个不解之谜,就要先了解与之息息相关的挑山工。
三、精读感悟
1、观察插图,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的人?
2、自读第1节,说说课文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挑山工?谈你的感受。(同桌讨论)
3、交流:
4、引读课文(出示):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的担子重——,他们的步履轻松——,他们登山的路程长——。这样登山的原因是——,好处是——,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
5、担了重物,路程加倍,还是慢吞吞地向前走,居然能走到游人前面,由此,作者心中产生了一个不解之谜.
出示练习:
6、引读课文(出示):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你在某个地方——,或者——,或者——,他们——。等你发现,你会——,以为——。
7、是呀,你有这样的疑问吗?谁来帮我们解答疑问?最后,挑山工的回答解开了作者心中的谜。出示挑山工说的一段话。
三人分别读这段话。
8、挑山工的这段话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呢?
出示阅读提示:
任选一个内容进行学习,先读懂这段话,再联系上下文,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1)、是否同路
(2)、游人走法:
随机朗读句子
(3)、游人东看西看,挑山工一个劲地往前走,理解时间长了,就走到前面去了的含义。
(4)、这些是挑山工的话,作者由挑山工的话语中悟出意味深长的做事哲理。
出示句子、读句。作者悟出了什么哲理(师举例说一个内容,其余学生说)
出示:目标专一 脚踏实地 节省时间 坚持不懈
四、哲理升华
1、从泰山回来,作者深深记住了这些哲理,并且画了这样一幅画。
出示图与文读句
2、作家冯骥才作为一个游客,听了挑山工的话以后,如果再去游览名山,会怎么走?
3、那为什么还要画这幅画并挂在书桌前,多年不曾换掉?
4、师小结。
五、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几个与挑山工精神类似的例子,并谈谈受到的启发。
六、课外延伸
出示《蚌孩子的珍珠梦》品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