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静物素描》课程纲要
(2013-02-26 10:22:33)分类: 校本课程 |
《静物素描》课程纲要
主讲教师:许丽华
教学材料:自编
一、开发背景
我校选择素描的原因有三:一,素描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素描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画种的个性。它朴素自然,以单色的笔触及点、线、面来塑造形体,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把素描作为艺术科目引入校园,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利于增强校园文化气息。二,我们学习素描,是因为它是绘画的先导,能够培养我们基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
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中国名家的艺术魅力,渗入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在爱上素描的同时,也深深爱上我们的中华民族。
二、开发方案
(一)课程的性质和指导思想
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属校本课程小学生选修类课程之一
2、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为指导,加强学生对艺术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激发学生对素描及其文化背景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的需求。
三、课程目标
总目标:1、学会欣赏素描画;
分目标:1、中外画家介绍、著名素描作品介绍;
(二)课程实施
本课程既独立成为课程,又是美术教育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要求参与学生热爱美术,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四年级学生以选修的形式在专用教室展开教学活动,隔周2课时。实施方法主要在教师展示作品后,示范,讲解。让学生通过模仿,观察、实践,并动脑进行临摹与写生,掌握素描的方法和要领。组织形式上,采用教师集体授课,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中发挥自己的智慧,体验自己成功的喜悦。在进行活动,设备有纸、笔、静物、几何体石膏形体等。
1、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遵循审美规律,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拓展到美术文化的学习,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想象,通过欣赏、比较、讨论、创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感受工艺文化的博大。
2、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指导合作交流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战胜遇到的困难,培养耐心、细心的良好品质。
3、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观展览等方式,了解素描的历史、文化、特点以及分类。
2、通过讲解、当场示范、指导等方法,初步掌握各种素描技法。
3、通过动手操作、模仿、交流经验和总结等方法,掌握各种素描技法的操作技能。
(三)课程内容
1、内容组织形式:
第一课:素描漫谈基础
第二章:素描基础
本章重点、难点:1、对透视的理解
教学方法:理论实践结合法、多媒体、范画、录相、幻灯、资料相结合。
第三章:素描静物的画法:几何体静物临摹与写生
本章重难点:1、把物体的形体画准。
3.单元设计说明
第一单元:
本单元是有关素描的简述,主要介绍它的起源、文化、历史和分类。素描来自西方,隶属于欧洲绘画。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素描是由德国早期的民间木刻版画发展而来的。这种早年流行于德国的民间绘画类似于中国的作圆——起初只是一些出自民间作坊里的宗教题材的版画,随后在民间广泛流传——但那时并不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存在。直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发现了其独特的表现魅力。在这一时期,意大利画家马萨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发明并运用了透视学、解剖学和构图学原理,为素描表现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逐步完善了素描。从此,素描便作为一种近乎完美的绘画形式在欧洲画坛独树一帜。
第二单元:
本单元向同学们介绍素描作品的工具与材料,通过图片、实物与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素描的绘画过程已经运用的手法,介绍学校已有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对素描有个初步的了解。
(四)课程评价
1.即时评价
在每次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的态度和在活动的表现,采取互评、小组评价及教师评价等方式,以小组内互评为主,主要评议“活
表例如下:
第(
分类 |
评价内容 |
评价结果 |
||
★★★ |
★★ |
★ |
||
活动情况 |
参与态度 |
主动积极参加课程实践活动 |
能参加课程实践活动 |
能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各课程活动的任务 |
合作态度 |
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并能帮助他人。 |
相互支持、 配合 |
能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进行合作 |
|
活动成果 |
扎染作品 |
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 |
能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基本独立的完成作业 |
能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作业,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实践动手能力 |
2.阶段评价
每个单元结束,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由教师、学生对作品的制作和设计进行评价。
3、综合评价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素描的兴趣。
(二)课程评价
2、课业评价(50%):
完成的作品观察细致、笔触细腻、画面整洁和谐,并且数量完成多,为A;完成的作品笔触自然、画面较整洁较和谐,有作品完成,为B;作品未完成,或者完成画面显脏、不和谐、笔线模糊,为C。
3、综合评价(25%):学生课上自觉遵守记录、主动参与活动,能和其他学员团结协作,为A;课上基本遵守纪律、在强调、提醒下可以参与活动、基本能与人合作者为B;纪律差、不参与甚至破坏活动、独立自我者,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