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公园拍到了绣线菊

标签:
玲珑公园火车头玲珑塔绣线菊 |
分类: 花卉 |
火车头在公园最北端,是过去老式蒸气机的,据介绍,这辆火车头机车是解放前日本生产的,1956年我国对机车进行了改造,机车全长22.634米,设计时速每小时80公里,原运行在京门支线(西直门至门头沟)上,也就是它现在铁轨的延长线上,于20世纪70年代退役,于1991年移至到此的。
绣线菊为落叶直立灌木,高可达2m,枝条密集,小枝有棱及短毛,单叶互生,叶片长圆状披针形,缘具细密锐锯齿,两面无毛,叶柄短,无毛,长圆形圆锥着生于当年生具叶长枝枝顶,长可6-13cm,被生毛,花密集,两性花,花具短,花瓣粉红色,雄蕊50枚伸出花瓣外,花有花盘、苞片、花萼和萼片,均被毛,蓇葖果直立,高约5mm,沿腹缝线有毛并具反折萼片,花期6-9月,果熟8-10月。
1.日本绣线菊(S. japonica L.)又名粉花绣线菊,枝条圆而细长,被短毛,叶卵状椭圆形
,缘具缺刻状重锯齿,叶表暗绿脉上有毛,叶背略有白粉并沿脉有毛,复伞房花序生于当年生的长枝枝顶,花粉红色,雄蕊少,仅25-30枚,蓇葖果成熟时半。
2.华北绣线菊(S.fritschiana Schneid.)又名桦叶绣线菊、弗氏绣线菊。落叶灌木,枝条粗壮,紫褐色具棱,叶片卵形或圆状卵形,缘具不整齐重锯齿或单齿,叶背具毛,复伞房花序生于当年生的长枝枝顶,花白色,未开前略带粉红,雄蕊数日相同于日本绣线菊。蓇葖果成熟时直立。
华北绣线菊高1.5~3m,小枝呈拱形弯曲、红褐色,幼时被黄色红绒毛,叶片菱状卵形至倒卵形,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缺刻状粗锯齿,脉纹深陷,下面密被黄色绒毛,脉纹空起。伞形花序花瓣近圆形,先端微凹或圆钝,白色。花盘波状圆环形或具不整齐的裂片。子房具短柔毛,花柱短于雄蕊。蓇葖果开张,花柱顶生、直立或稍倾斜,具直立稀反折的萼裂片。花期3~6月,果期6~10月。除本种外,还有栽培变种大花中华绣线菊,其区别是该种花较大,花瓣较长。
3.金山绣线菊拉丁文名:Spiraea X bumalda ‘Goalden Mound'
英文名:Jinshan Spiraea 原产美国,本种为栽培种,喜光照及温暖湿润的气候,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旺盛,耐寒性较强。适宜我国长江以北多数地区栽培。生长习性:喜光,怕水涝,耐修剪,可作地被,栽植于向阳及排水良好之地。形态特征:落叶小灌木,高达30-60cm,冠幅可达60-90cm。老枝褐色,新枝黄色,枝条呈折线状,不通直,柔软。叶卵状,互生,叶缘有桃形锯齿。花蕾及花均为粉红色,10-35朵聚成复伞形花花期5月中旬至10月中旬,盛花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花期长,观花期5个月。3月上旬开始萌芽,新叶金黄,老叶黄色,夏季黄绿色。8月中旬开始叶色转金黄,10月中旬后,叶色带红晕,12月初开始落叶。色叶期5个月。喜光,稍耐阴,极耐寒,耐旱,生长快,易成型。
4.线叶绣线菊:(giantfalsespiraea)又名喷雪花、珍珠梅等。因其开花时花朵密集,一片雪白,故得此名。又因其叶形似柳叶,花白如雪,又称“雪柳”。线叶绣线菊多在园林庭院单株栽植,一般不必施肥,但必须经常灌水,特别春夏干旱时节要保持土壤湿润。入冬前灌足冬水,在高寒地区应保护越冬,其他管理均较粗放。线叶绣线菊株丛丰满,枝叶清秀,贵在缺花的盛夏开出清雅的白花而且花期很长。尤其是对多种有害细菌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适宜在各类园林绿地中种植。特别是具有耐阴的特性,因而是北方城市高楼大厦及各类建筑物北侧阴面绿化的花灌木树种。[1]
(国内)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均有栽培分布。(国外):蒙古、日本、朝鲜、苏联西伯利亚以及欧洲东南部均有分布。
喜光也稍耐荫,抗寒,抗旱,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深厚肥沃的土壤。萌蘖力和萌芽力均强,耐修剪。





1988年海淀区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古塔和美化滨河,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以古塔为中心建设公园,1989年建成开放。公园总面积8.2公顷,绿化面积5.8公顷。2003年区政府投资230余万元对玲珑园南区进行改扩建,2006年公园进行了整体提升。
公园设计分南北两部分,以仿古平台为界。南部设计为规则式园林,北半部为自然山水园,通过中心轴线贯穿。南北两部分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园内修建了鉴池、往来亭、鱼乐池等景点,并巧借远景,将中央电视发射塔引入园中,与古老的慈寿塔交相辉映,形成了著名的“双塔叠翠”景观。海淀区的文化名人为公园的亭、榭题写楹联匾额,赋予了公园浓厚的文化气息。2006年整体提升后,公园南区增加儿童活动区、健身广场和花卉观赏区、林下休息区、观塔广场;北区增加了火车头广场。园内栽植油松、华山松、国槐、洋槐、柳树、榆叶梅、迎春、西府海棠等植物4.47万株,种植草坪42877平方米,各种花卉形成的各色花境13万余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