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河静静流
小河静静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843
  • 关注人气:5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2012-03-19 06:43:16)
标签:

工艺品

麦秸画

文化创意产业

杂谈

分类: 珠宝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北京麦秸画现在已申报门头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实拍工艺品麦秸画

    这些工艺品都是京西门头沟北京隆龙工贸有限公司”的作品,这是一家专门生产制作工艺麦秸画。该工艺品先后十几道工序处理,制出的人物、花鸟、亭台楼阁、风景古迹等几十种题材的工艺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麦秸画具有特殊的表现力,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突破传统麦秸画在表现题材方面的局限,手工艺人们广泛吸收现代绘画的艺术手法,通过精心设计,改革工艺等方式,不断拓宽麦秸画的艺术表现范围。同时,麦秸画又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在保持麦秸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巧妙制作成古相典雅,富丽堂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手工艺精品。

   

      又叫麦秆画麦草画,是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品。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利用麦秸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烫色或染用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一般不着色,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麦秆画具有光泽透亮、装钸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优 

点,制作出的人物、花鸟、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

 

相关链接:

      提起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近几年的热门词汇,您的脑海里首先会跳出什么?动漫、网游还是艺术区?除去这些新潮的事物,您想得到吗?它还可以和麦秸——这样看似土得掉渣的东西联系起来。门头沟圈门村农民凭着一把麦秸、一位工艺大师,干出文化创意大事业。在这里,烧火做饭的麦秸,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变成艺术品远销欧美,让四五十户山村人家走上了富裕之路。

     文化创意就地取材

     文化创意产业不单是城里人的事,山村农民也干得有模有样了。门头沟圈门村的麦秸画,就很值得你们去瞧瞧。”18日召开的山区工作会上,副市长牛有成向记者们发出邀请。昨天(24),我走进了圈门村。

     眼前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即使已被告知是用麦秸做成,乍一看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南山猛虎威风八面、枝头喜鹊小巧玲珑……一把普通的麦秸,经过加工,就能够变成栩栩如生的麦秸画,让人叹为观止,但把麦秸从庄稼地里进画框,个中辛苦,鲜为人知。

     村长肖金生,地道的庄稼人,对于麦秸再熟悉不过。10年前,一位粗通美工的邻居拿麦秸拼画的实践,让他眼前一亮。于是,他花了两个星期,跑遍北京知名的大商场,专门浏览工艺品柜台,发现没有一家有麦秸画。“‘人无我有啊,弄好了还能带乡亲们致富。一个月后,在门头沟一个叫圈门里的半山腰上,一家土著文化创意产业工厂,悄然诞生了。

     没有过硬的美术功底,没有高超的手艺传承,最初创业之难,可想而知。肖金生和那位邻居只能搞自主研发,作品从最初的四不像慢慢变得有模有样,但总还是有些粗糙,拿到市场上,相形见绌,没有销路。肖金生意识到,要想闯出名堂,不能光靠自己傻琢磨,术业有专攻,得请大师指点!要想把烂柴火变成艺术品,没点真本事可不行!

     大师进村点成金

     1999年,肖金生遇到康新生时,相见恨晚。后者是知名的工艺美术师,专攻造型设计,新隆福大厦顶层的大型浮雕组画即出自他手。行家出手,不同凡响。康新生仔细分析了麦秸画在构图造型上的利弊,反复试验,终于定下制造标准件18道工序。肖金生的麦秸画逐渐摆脱了土里土气的粗糙,变得精致典雅起来。

     这一套梅兰竹菊3000块,那一幅松龄鹤寿就得上万啦……”不大的展示间里,摆满了大大小小近百幅麦秸画,肖金生在一旁如数家珍。

     南面墙上,2米多长1米多宽的一幅长城雄风,格外引人注目。长城上的砖,大的如小孩子的指甲、小的似纽扣扣眼,每一块都是由麦秸劈开剪断再熨烫成扁片贴成,错落有致,毫厘不爽;城墙边繁盛的草木,也都是把烫成片的麦秸铰成头发一样的细丝,而后排列出的。这样一幅大手笔,要用掉2斤麦秸,15个熟练的技工干半个月才能完成。没有大师的指点,这样的活儿,以前想都不敢想。

如今,肖金生的麦秸画在市场上,按平方尺算价钱。大的上万元,中档的三四千元,最小的也要300元。这些画,如果按原料成本算,最多不过几元钱。区区麦秸,毫不起眼,拿来烧火,烧不开一壶水,但经能工巧匠妙手回春,竟远销美国、法国、日本、埃及,登上大雅之堂。没想到,一把麦秸还能换来欧元、美元!肖金生深深感到,自己当初的辛苦没有白费。

     各类的奖项也随之而来。其中,肖金生最为珍视的是,2005年第五届北京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创意作品优秀奖。年仅25岁的职工肖兰凭借作品天坛获此殊荣。三层祈年殿上,雕梁画栋,皆由麦秸拼成。构思之巧妙令人叹服,很难相信这样一幅作品,竟是由面前这位略带腼腆的清秀姑娘设计而成。肖兰说,她跟康新生师傅学麦秸画已经5年,最令她高兴的并不是这个奖,而是作品曾在天坛被市领导作为礼物送给美国旧金山市市长布朗。大师传艺,后继有人!肖金生笑得满面春风。

     现在,麦秸画厂已拥有40多名技工,每年都要进500斤麦秸,利润也由原来的5万元涨到50万元。相关部门也鼎力支持。门头沟区领导调研后,特将厂房从半山腰挪到矿建西街的平坦大院里,区农委和工业局也出资40万元,帮助建起宽敞的新厂房。

     农村妇女变成“soho”

     操作间里,村民郝永红正忙着按照图纸剪麦秸。大到成片的躯干,小到细微的花瓣,仔仔细细,有条不紊。40多岁的她,已经从事麦秸画制作7年,如今已相当熟练,带了徒弟成了师傅。每年大概1万多元的工资收入。

     之前的她,是纯粹的农村家庭妇女,成天围着锅台转,没有收入,用她的话说镚子儿没有。平时闲了,就和村里的姐妹们拉拉家常、打打麻将。日子过得没奔头儿。岁数大了,也不能进城打工了,吃饱了混天黑。直到几年前,她和姐妹们一起学了麦秸画,30多岁的她才有了平生第一份工作。而且厂子就在郝永红家旁边,她每天上班就像是在门口办公,类似于城市里的“soho”一族。

 

  如今,麦秸画厂里有20多个像郝永红这样的农村妇女,她们虽然没有白领的鲜亮装扮,但却享受着“soho”一族的清闲自在。时间长了,她们都发自心底地喜欢上了麦秸画。做这个不能图快,得细致。郝永红说话时头也不抬,紧盯着手里的活计,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据说平时忙着剪贴时,姐妹们也会时不常地哼起小曲儿。

     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一把麦秸加入了文化元素,就有了艺术附加值,成为工艺品。如今,京郊不少农民都打起了这样的如意算盘。门头沟麦秸画的成功,是大师与村民长期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年,又有30多位民间工艺大师,深入京郊10多个民俗旅游村,走进农家院,手把手向农民传艺。450多位农民成为了大师们的弟子

     选择适合自己村庄的手艺,发展自己的品牌特色。今后京郊的民俗旅游村,将呈现一村一品的差异化格局。游客来到不同村庄会有不同的风情体验。春节后,这450多位闭门弟子还将陆续到市里进行才艺比拼,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各自村庄的风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