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实验素材
(2011-09-24 19:04:04)| 标签: 教育 | 分类: 作业、实验、考试文件下载 | 
 
 
 
 
⒈ 
 
 
任一二端电阻元件的特性可用该元件上的端电压 与通过该元件的电流 之间的函数关系 来表示,即用 - 平面上的一条曲线来表征,这条曲线称为该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
⒈ 线性电阻元件 
⒉ 非线性电阻元件
 
 
 
 
三 
 
 
表1-1 
|   |   |   |   |   | 
  |   |   | 
|   |   |   |   |   |   |   | 
2.测定12V白炽灯泡的伏安特性
将图1-2中的100 线性电阻换成一只额定电压12V,0.1A的灯泡,重复1的步骤,电压不能超过12V,在表1-2中记下相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
表1-2 
|   |   | 0.2 |   | 0.6 | 0.8 | 1 | 1.2 | 1.6 | 2 | 3 | 4 | 6 | 8 | 10 | 
| I (mA) |   |   |   |   |   |   |   |   |   |   |   |   |   |   | 
四.实验仪器与设备
1. 直流稳压电源 (0~30V
双路) 
2.
数字式万用表 
3.
直流毫安表 
4. 电阻箱
 
5.
实验电路板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测量时,可调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由0缓慢逐渐增加,应时刻注意电压表和电流表,不能超过规定值。
2.稳压电源输出端切勿碰线短路。
3.测量中,随时注意电流表读数,及时更换电流表量程,勿使仪表超量程。
六.实验报告内容
 
 
实验二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验证叠加原理和齐次定理;
3.加深对参考方向的理解;
4.强化直流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试验原理
1.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均是电路的基本定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用来阐述电路任一节点上各支路电流的约束关系,即对电路中的任一结点而言,在设定电流的参考方向下,有
ΣI =0
一般流出结点的电流取正号,流入结点的电流取负号。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用来阐述电路任一闭合回路中各支路(元件)电压的约束关系,即对任何一个闭合回路而言,在设定电压的参考方向下,绕行一周,有
ΣU =0
一般电压方向与绕行方向一致的电压取正号,电压方向与绕行方向相反的电压取负号。
2.电压与电流的参考方向
在实验前,必须设定电路中所有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电压与电流的参考方向是为了分析计算电路方便而人为设定的电压电流的方向。当电路中电压(或电流)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时取正值,其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时取负值。
根据设定的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按电流从电流表正极流入的原则,将电流表接入各支路。当电路与直流电源接通后,若电流表指针正向偏转,表明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电流读数为正;若电流表指针反向偏转,表明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反,应更换电流表极性再测量,取其值为负。同理,测量回路中各部分电压时与测量电流的情况相似。
3. 叠加定理与齐次定理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几个电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具体方法是: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其它的电源必须置零(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在求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时,当电源单独作用时电流或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共同作用时的参考方向一致时,符号取正,否则取负。
齐次定理指出:当激励信号(如电源作用)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它各电阻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注意叠加性和齐次性都只适用于求解线性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对于非线性电路,叠加性和齐次性都不适用。
 
三.实验内容
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图中的直流电压源采用0~+30V双路可调恒压源双路输出端,并将输出电压调到+10V及+15V(以直流数字电压表读数为准)。实验前先设定三条支路的电流参考方向,如图中的I1、I2、I3所示。
 
 
1.测量支路电流
接通电源,观察各电流表偏转是否正常。如发现有反向偏转,应切断电源调换该表接线,凡因指针反偏调换接线的电流表,其读数记为负值。重新接通电源,记录各电流表读数。
表2-1 
| 支路电流(mA) | I1 | I2 | I3 | 
| 计算值 |   |   |   | 
| 测量值 |   |   |   | 
| 相对误差 |   |   |   | 
2.测量电压
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分别测量两个电源及各元件支路的电压值,将数据记入表2-2中。测量时电压表的红(正)接线端应插入被测电压参考方向的高电位(正)端,黑(负)接线端插入被测电压参考方向的低电位(负)端。
表2-2 各支路电压数据
| 各元件电压(V) |   |   |   |   |   |   |   | 
| 计算值(V) |   |   |   |   |   |   |   | 
| 测量值(V) |   |   |   |   |   |   |   | 
| 相对误差 |   |   |   |   |   |   |   | 
 
1)10V 电源单独作用.
画出电路图,标明各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请于预习报告中自行画出)
接通电源,观察各电流表偏转是否正常。如发现有反向偏转,应切断电源调换该表接线,凡因指针反偏调换接线的电流表,其读数记为负值。重新接通电源,记录各电流表读数。数据计入表 2—3中。
用直流数字电压表测量各电阻元件两端电压:电压表的红(正)接线端应插入被测电阻元件电压参考方向的正端,电压表的黑(负)接线端插入电阻元件的另一端(电阻元件电压参考方向与电流参考方向一致),测量各电阻元件两端电压,数据记入表2—3中。
2)15V电源单独作用
画出电路图,标明各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请于预习报告中自行画出)
重复步骤1的测量并将数据记录记入表格2—3中。
3)10V和15V共同作用时,各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见图2-1。
完成上述电流、电压的测量并将数据记录记入表格2—3中。
4)将10V电压源的数值调至+12V,将15V电压源的数值调至+18V,重复第1步的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表2-3中。
 
表2—3叠加定理与齐次定理实验数据
|   | US1 (V) | US2 (V) | I1 (mA) | I2 (mA) | I3 (mA) |   (V) |   (V) |   (V) |   (V) |   (V) | 
| US1单独作用 | 10 | 0 |   |   |   |   |   |   |   |   | 
| US2单独作用 | 0 | 15 |   |   |   |   |   |   |   |   | 
| US1, US2共同作用 | 10 | 15 |   |   |   |   |   |   |   |   | 
| US1, US2共同作用 | 12 | 18 |   |   |   |   |   |   |   |   | 
四.实验设备
1. 
2. 
3. 
4.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所有需要测量的电压值,均以电压表测量的读数为准,不以电源表盘指示值为准。
2.防止电源两端碰线短路。
3.接线前,应将双路稳压电源输出分别调整至给定电压值(以电压表测量的读数为准),然后关断电源,将实验电路接好后再分别启动电源。
4.合闸瞬间要密切注视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及时更换表的极性,防止损坏仪表。
5.测量电压时,电压表测量表笔应接触对应节点,避免只测量电阻元件电压而遗漏电流表的(内阻)电压。
6.电压源单独作用时,去掉另一个电压源,注意不能直接将电压源短路。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2—1实验数据,选定实验电路中的任一个结点,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的正确性;
2.根据2—2实验数据,选定实验电路中的任一个闭合回路,验证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CL)的正确性;
3.根据表2—3实验数据,通过求各支路电流和各电阻元件两端电压,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齐次性;
4.各电阻元件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计算、说明。
 
实验三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叠加原理和齐次定理;
2.了解叠加原理的应用场合;
 
二.实验原理
 
| 
   | 
齐次定理指出:当激励信号(如电源作用)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它各电阻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注意叠加性和齐次性都只适用于求解线性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对于非线性电路,叠加性和齐次性都不适用。
三.实验内容
实验电路如图3-1所示
 
 
1.10V 电源单独作用.
画出电路图,标明各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请于预习报告中自行画出)
接通电源,观察各电流表偏转是否正常。如发现有反向偏转,应切断电源调换该表接线,凡因指针反偏调换接线的电流表,其读数记为负值。重新接通电源,记录各电流表读数。数据计入表 3—1中。
用直流数字电压表测量各电阻元件两端电压:电压表的红(正)接线端应插入被测电阻元件电压参考方向的正端,电压表的黑(负)接线端插入电阻元件的另一端(电阻元件电压参考方向与电流参考方向一致),测量各电阻元件两端电压,数据记入表3—1中。
2.15V电源单独作用
画出电路图,标明各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请于预习报告中自行画出)
重复步骤1的测量并将数据记录记入表格3—1中。
3.10V和15V共同作用时,各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见图3-1。
完成上述电流、电压的测量并将数据记录记入表格3—1中。
 
表3—1实验数据
|   | US1 (V) | US2 (V) | I1 (mA) | I2 (mA) | I3 (mA) |   (V) |   (V) |   (V) |   (V) |   (V) | 
| US1单独作用 | 10 | 0 |   |   |   |   |   |   |   |   | 
| US2单独作用 | 0 | 15 |   |   |   |   |   |   |   |   | 
| US1, US2共同作用 | 10 | 15 |   |   |   |   |   |   |   |   | 
| US1, US2共同作用 | 12 | 18 |   |   |   |   |   |   |   |   | 
 
4.将10V电压源的数值调至+12V,将15V电压源的数值调至+18V,重复第1步的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表3-1中。 
四.实验设备
1. 
2. 
3. 
4. 
五.实验注意事项
1.电压源单独作用时,去掉另一个电压源,注意不能直接将电压源短路。
2. 合闸瞬间要密切注视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及时更换表的极性,防止损坏仪表.
3. 所有需要测量的电压值,均以电压表测量的读数为准,不以电源表盘指示值为准。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表3-1实验数据一,通过求各支路电流和各电阻元件两端电压,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齐次性;
2.各电阻元件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计算、说明.
 
实验四 
一、实验目的
1. 验证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
2. 掌握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二、试验原理
1.
 
戴维南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阻的串联来等效代替,此电压源的电压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 , 其等效内阻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均置零(理想电压源视为短接,理想电流源视为开路)时的等效电阻。
诺顿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流源与一个电阻的并联组合来等效代替,此电流源的电流
 
和 或者 和  
2.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量
⑴开路电压、 短路电流法
 
这种方法简便,但如果二端网络的内阻很小,若将其输出端口短路,则易损坏其内部元件,因此不宜用此法。
 
 
 
| 用伏安法, 主要是测量开路电压及电流为额定值IN时 的输出端电压值UN, 则内阻为 | 
| 若二端网络的内阻值很低时, 则不宜测其短路电流 | 
 
 
 
图 1
 
 
三、实验内容
1. 用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定戴维南等效电路的 和
电路如图2所示,电路测出 端开路电压 和短路电流 ,求出入端等效电阻 。
 
2. 负载实验
在图2 端子接入 ,如图3所示,改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按图4电路接线,改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按图5电路接线,改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实验设备
1.  
2. 
3.
 
4.
 
5.
 
6.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测量时应注意电流表量程的更换。
2. 改接线路时,要关掉电源
六、实验报告
1. 根据步骤2、3、4,分别绘出曲线,验证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正确性,并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2. 归纳、总结实验结果。
 
实验五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和功率表测量交流电路元件等值参数。
2、掌握交流表、调压器、功率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原理及说明:
 
 
 
功率因数
等效电阻
等效电抗
 
如果被测元件是一个线圈,则
 
 
 
 
| V | 
| W | 
| A | 
| AC   220V | 
| * | 
| * | 
| 被 测 元 件 |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按图5-1接线。分别测量电阻R、电感线圈L、和电容器C的等效参数 
表5-1
| 被 测 元 件 | 测量值 | 
  | ||||
| U(V) | I(mA) | P(W) | R(Ω) | L(mL) | C(μF) | |
|   电阻R   |   |   |   |   |   |   | 
|   |   |   |   |   |   | |
| 平均值 |   | |||||
|   电 感 线圈L       电容器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均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均值 |   | |||||
 
四、仪器设备
1.电路实验箱 
2.功率表 
3.交流电流表 
4.万用表 
5.自耦调压器 
五、注意事项
 
 
六、实验报告内容
 
 
 
一、 
 
二、 
1.用直流断通法判定同名端:电路如图1所示。在开关接通的瞬间,若电流表指针正向偏转,则电源的正极与电流表的正极为同名端。
2.互感电势法测定互感系数:电路如图2所示。当电压表内阻足够大时,测出的电压值,即为互感电压 。由公式: ,得互感系数为:
 
 
3.耦合系数 的测定
两个互感线圈耦合松紧的程度可用耦合系数 来表示
 
其中: 为 线圈的自感系数, 为 线圈的自感系数。
测定方法如下: 在 侧加低压交流电压 1,测出 侧开路时的电流
由 
得 
为 线圈的内阻,可用万用表之电阻档直接测得。
 
三、 
1.直流断通法判定同名端
电路如图1所示,在互感箱1-2端接直流电压源,3-4端接指针式直流电流表。在开关闭合的瞬间,若电流表正向偏转,则电源的正极与电流表的正极为同名端。如电流表指针反向偏转,则电源的负极与电流表的正极为同名端。
2.互感电势法测定互感系数
电路如图2所示,选择实验箱中的两相互耦合的线圈为测量对象。
接通电源前,应首先检查自耦调压器是否调至零位,确认后方可接通交流电源,切记自耦变压器输入、输出不可接反。
侧开路,在 侧加正弦电压,调整电压使电流 值逐渐增加,当 时,用万用表测量 两端电压 , 两端电压 并记录。
侧开路,在 侧加正弦电压,调整电压使电流 值逐渐增加,当 时,用万用表测量 两端电压 并记录。
 
四.实验仪器与设备
⒈ 
⒉ 
⒊ 
4. 
五.实验注意事项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实验的数据,计算互感系数 ;
2.根据实验的数据,计算耦合系数 ;
3.鼓励同学开动脑筋,自行设计合理的实验电路。
 
实验七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三相电路的连接方法。
2.验证对称三相电路星形连接、角形连接时,线电压与相电压、线电流和相电流的关系。
3.观察中性线在三相星形电路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及说明:
1.图1为负载星形连接。当线路阻抗不计时,负载的线电压等于电源的线电压。
⑴ 负载对称
 
(2) 负载不对称
 
 
② 无中线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1. 负载接成星形,如图1所示。
 
 
 
 
 
 
 
| 
    
  条件 | 测量结果 | ||||||||||||
| 线(相)电流  | 中线电流 | 线电压(V) | 相电压(V) | 中点电压 | |||||||||
|   |   |   |   |   |   |   |   |   |   |   | |||
| 星形连接 | 对称 负载 | 有中线 |   |   |   |   |   |   |   |   |   |   |   | 
| 无中线 |   |   |   |   |   |   |   |   |   |   |   | ||
| 不对称负载 | 有中线 |   |   |   |   |   |   |   |   |   |   |   | |
| 无中线 |   |   |   |   |   |   |   |   |   |   |   | ||
2. 负载接成角形,如图2所示。
 
 
| 
  
  条件 | 测量值 | ||||||
| 线(相)电压(V) | 相电流(mA) | 线电流(mA) | |||||
|   |   |   |   |   |   |   | |
| 三角形连接 对称负载 |   |   |   |   |   |   |   | 
四.实验仪器与设备
1.万用表 
2.交流电流表 
3.三相负载箱(灯泡额定电压
V) 
五.注意事项
1.三相交流电源必须与三相箱要求的电压等级相配合。
2. 必须严格遵守先接线、后通电,先断电、后拆线的接线原则。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对称三相电路负载星形连接情况下线电压、相电压的关系。
2.根据实验数据总结不对称三相电路中中性线的作用。
3.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对称三相电路负载角形连接情况下线电流、相电流的关系。
实验八 
 
一、实验目的
1.用电压表、秒表测定 、  
2.学习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3.学习用示波器观测分析电路的响应。
二、实验原理
 
 
 
初始值 =0,可以得出电容和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R | 
| + uC(t) - | 
| C | 
| 1 | 
| + US - | 
| s | 
| 2 | 
| 图1 | 
| i(t) | 
 
 
 
 
 
 
 
 
 
 
 
 
 
 
 
 
 
3、对于RC电路的方波响应,在τ远小于方波周期tp时可视为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的多次过程。方波的前沿相当于给电路一个阶跃输入,其响应就是零状态响应,方波的后沿相当于在电容具有初始值uc(0-)=0时把电源用短路置换,电路响应转换成零输入响应。
 
 
 
按图2接线。调节电源电压U=10V在开关S由2置于1时的瞬间开始用秒表计时,当电容电压uc达到表1中所规定的某一数值时,用秒表记下时间填在表4—1中,重复上述实验并记下各时间。
其中:U=10V 
| 图2 | 
| 2 | 
| s | 
| R | 
| V | 
| +   U _   - | 
| 直 流 稳 压 电 源 | 
| 1 | 
| C | 
|   | 
 
 
 
 
 
 
 
 
充电时间如下:
表1
| uC(V) t(s) |   1.5 |   2 |   3 |   4 |   5 |   6 |   7 |   8 | 
| R=30K C=470mF |   |   |   |   |   |   |   |   | 
2、测定RC电路的电容放电过程
按图3接线。调节电源电压U=25V,在开关S由1置于2时的瞬间开始用秒表记时,数据记在表2中。
其中 
 
 
表 
| uC(V) t(s) | 25 | 24 | 23 | 22 | 21 | 20 | 18 | 16 | 14 | 12 | 10 | 8 | 5 | 2 | 
| R=500K   |   |   |   |   |   |   |   |   |   |   |   |   |   |   | 
 
 
3、用示波器观察RC电路的方波响应。
首先将信号发生器的电源接通使之产生方波,并将此方波输给示波器,调整示波器,使其能观察到合适的稳定方波波形。
按图4,选取不同R和C。如
(1) 
(2) 
用示波器观察Uc(t)波形的变化情况,
 
四、实验用设备仪器及材料:
1、电路实验箱 
2、万用表 
3、示波器 
4、信号发生器 
 
五、报告要求:
1、在坐标纸上描绘电容放电过程。
2、把示波器观察出的各种波形画在坐标纸上。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