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僧鸠摩罗什的自谦彰显人格魅力

(2015-03-12 08:48:36)
标签:

鸠摩罗什

佛教

姚兴

佛经

高僧

分类: 文史杂谈

昨天,笔者写完博文《高僧鸠摩罗什两度破戒娶妻为何因》后,仍觉意犹未尽,对于高僧鸠摩罗什两次被迫“破戒”娶妻之事,一方面深感叹息,另一方面,更是由衷敬佩鸠摩罗什对佛经的翻译与传播的执着精神。

有关鸠摩罗什传记,有南朝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十四的《鸠摩罗什传》;梁慧皎撰《高僧传》卷二的《晋长安鸠摩罗什》和《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鸠摩罗什》,以上三篇对鸠摩罗什的“破戒”事件均有记载,且内容基本相同:

第一次是在西凉,原文摘录如下:
    “光遂破龟兹,杀(白)纯,立纯弟震为主。光既获什,未测其智量,见年齿尚少,乃凡人戏之,强妻以龟兹王女,什拒而不受,辞甚苦到。光曰:‘道士之操,不逾先父,何可固辞。’乃饮以醇酒,同闭密室。什被逼既至,遂亏其节。 
    另一次是前秦灭亡后,后秦君主姚兴迎罗什入长安,拜为国师。罗什主持庞大译场,译出大量佛经,获得极大成就和声望。姚兴视罗什为奇才“法种”,唯恐断后,便强迫罗什接受女人,以“传种接代”。

原文摘录如下:
    什为人神情朗澈,傲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论匹者。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姚主常谓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以来,不住僧坊,别立廨舍,供给丰盈。 
    从以上几段文字看以看出,第一次是“什被逼既至,随亏其节”,第二次是“逼令受之”。

在一些人看来,鸠摩罗什“定力不足”、“不如柳下惠”。但是,我们必须正视事实,两次均非出于自愿,完全是被迫而为。

今天的博文再次聚焦高僧鸠摩罗什,原因是,庄主力图通过对两次被迫“破戒”事件的进一步剖析,通过对“破戒”而令鸠摩罗什所产生的愧疚的解析,期望更多的凡夫俗子能够正确、理智地看待高僧鸠摩罗什被迫“破戒”的经过。

对于一位一心向佛的高僧,心里始终装着愧疚,无异于凡人的心灵磨难,今天,我们就一一解析被迫“破戒”后,鸠摩罗什由愧疚之情相伴而生的那些人格魅力?我们先看看鸠摩罗什的自谦与愧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老师将其譬喻为一絮“好丝锦”

鸠摩罗什的老师佛陀耶舍闻听鸠摩罗什“破戒”消息后,深感惋惜,《高僧传·佛陀耶舍》有如下一段文字: 
  (耶舍)行至姑臧,而什已入长安,闻姚兴逼以妾媵,劝为非法,乃叹曰:罗什如好绵,何可使入棘林中。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佛陀耶舍未到长安前,就在凉州听到了鸠摩罗什被“逼以妾媵”的事,佛陀耶舍发出鸠摩罗什如一絮好丝绵,扔在荆棘中遭受摧残的感叹。

老师将其譬喻为一絮“好丝锦”,说明恩师佛陀耶舍对鸠摩罗什的人格是持肯定态度的!

第二,将自己譬喻为“臭泥”
    鸠摩罗什对自己的“破戒”是非常悔恨的,特别是在“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后,负罪之心尤为深重。他在对弟子和信徒讲经说法时,经常自责, 每次讲经前,总是先说一番譬喻的话: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

第三,将自己譬喻为“囊秽” 
    鸠摩罗什在一次讲《妙法莲花经》,当着三千僧众的面,曾说过如下一句话:囊秽莫舍里真金。敷扬大义。雨花动地四方云集。 
   “囊秽莫舍里真金”,与莲花譬喻含义一致。鸠摩罗什用“臭泥”、“囊秽”比照自己,而将经义、佛法喻为莲花、真金。这种比照表现了鸠摩罗什的自责、自悔,以此告诫众徒以及将自己的过失与佛教事业严格分开的坦诚襟怀。

第四、恩师面前自曝“累业障深
    鸠摩罗什在龟兹时,曾师从卑摩罗叉学戒律。罗什到长安后,卑摩罗叉也到了长安。罗什与卑摩罗叉相见,师徒有一段对话: 
    卑摩后入关中,什闻至欣然,师敬尽礼。卑摩未知被逼事,因问什曰:汝于汉地大有重缘,受法弟子可有几人?什曰:汉境经律未备,新经及律多是什所传出,三千徒众,皆从什受法,但什累业障深,故不受师敬耳。 
    鸠摩罗什在久未谋面的恩师面前,勇敢地承认自己的“破戒”,并坚称因“破戒”而使自己“累业障深”,虽有三千徒众受法,但自己“不受师敬”,认为自己不能“为人师表”,其自责和悔恨心境表露无遗。

第五、好友面前,发出“人不称物”的忏词
    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到长安,不久庐山慧远即致书罗什表示友好和敬意。并赠袈裟供罗什登高座穿用,还送漉器聊以示怀。鸠摩罗什在回复慧远的信中曰: 
    夫才有五备,福、戒、博闻、辨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滞,仁者备之矣。所以寄心通好,因译传意,岂其能尽,粗酬来意耳。损所致比量衣裁,欲令登法座时著,当如来意,但人不称物以为愧耳。 
鸠摩罗什深感自己持戒不具,面对慧远的尊敬,发出了“人不称物”的忏词,表露鸠摩罗什的愧疚心情。 
    作为一代高僧,无论是在恩师面前、还是在好友面前、还是在弟子僧众面前,鸠摩罗什总是将因被迫“破戒”而心生的愧疚表露无遗,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是值得现实中官场的人们学习的!

鸠摩罗什一生坎坷,历尽磨难,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而他因被迫“破戒”,将自己勇敢地比作“臭泥”和“囊秽”,心怀愧疚、时时自检!他这种谦虚、自疚的精神应该成为凡夫俗子为人处世的楷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