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瓜田李下
古诗《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上面是避嫌的故事。
今天下午三点多,家住横梁的王总来电,问我门前屋后的花草是否要浇水,我回答,南京现在是电闪雷鸣呢,估计很快就要下雨。
王总发了张照片过来,画面是阳光明艳,门前晒着一片被子衣物。
就这五十公里的距离,那边地干缺水,咱们这边左一场、右一场的秋雨连续的赶来。
看来这雨水也势利,缺水的地方不去,非要到这大都市来锦上添花。
马路被雨水洗的真干净,参天大树,经过雨水的冲刷,绿绿葱葱(本人杜撰的词),满眼清清爽爽。
五六点的时候,雷阵雨真的来了,从三楼阳台向外看,校区真是个安静美丽的地方,经常听学校的员工讲:栽树美化环境,学校舍得花钱,名树、大树全是有名有姓,我最喜欢附近的一片竹林,深秋之后,附近的小鸟全来栖息了,早上五点多去上班,经过那片竹林,全是小鸟在叽叽叽喳喳,估计小鸟在开会,近朱者赤,靠着学校,小鸟也学会早上开晨会,总结前一天的生活,通报一下,哪儿有吃的树籽,雨后哪儿有小虫,有女士住的地方,零食多,靠厨房的区域有饭菜,到这些地方饿不着……
我不去研究它们,关注的是那悦耳的鸟鸣。
今天下午部分食堂放假,明天中午有七百人用餐,四菜一汤是我协助搭配的,明天要确保新鲜可口,还要在规定时间内,让就餐人流动不堵塞,莱品的味道很重要。
我下午又将所用的鳊鱼规格定好,明天活杀,流水冲泡去血水沥干,蒸时用加饭酒,时间不超过十二分钟,美化用小米辣,出味加几粒黑豆豉,虽不抢色,但豆豉有去秋燥的保健功能。
其它的菜,洗净切配和成熟保温保色,厨师长们会主动的准备充分。
我还要去闻闻色拉油有无不讨喜的味道,如果有,就建议厨房用葱姜蒜和少许猪油一起炼一下,之后那味才香。
再看看大米洗后沥水,预估出来的米饭是否洁白蓬松,米粒完整,软硬适中,这些虽是平常事,但大批量的接待来客,万万不能忘呼所以的,如果万一,那可真是吃不了,兜着走。
看看、尝尝、颠颠,拔拔,一眼过去,大脑就如电脑,所有信息都从大够过一遍,就如36o杀毒,通过了,才可去查看下一(流程)环节。
晚饭后,下搂去体育场拍几张学校的夜色和校园外远处的灯火,心里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呼吸着雨后的空气,确也是一种自我保健。
硕大的绿茵操场,行走在上面,感觉脚踏的是水草,虽无哗哗声,但确是在浅水上行走。
我在一边散步,一边头脑在天马行空呢。
前二天计划写写番茄的,对它的生长和栽培,关于搭架打头和通风等等,还是有发言权的。
乘着今晚,虽然气压底,开着空调,仍是春天里的感觉。
专写番茄内容不够,不如多加点素材,写个瓜田李下吧,而文学上的瓜田李下,与生活中的种瓜栽李,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扯到一起,难不成我真成了乡下八婆了,想到哪,说(写)到哪。
这是什么文风,什么章程呢,岂不是让人贻笑大方吗。
絮絮叨叨的写到这里,总得有个结尾吧。
瓜田李下,细究起来,这纯是自寻烦脑的意思,不是有一句名言: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用惊。
所谓瓜田李下,就是没影的事,人都有判断的思维能力,何必在乎为那八竿打不着的猜疑而自寻烦恼呢?
其实,这也说明,这也是一种风气,瓜还是瓜,还在那躺着,李还是李,红红的果实,挂在枝头上呢,瓜不惊,李不恼,它们全在那悠哉悠哉呢。
传统的文化是经典,传统的意识是习俗,对瓜田李下的理解,就像那大瓜甜李一样,该咋的就咋的,何必庸人自扰呢。
瓜田李下是个久远的人生经验,社会发展了,大伙的文化素养提升了,我们的心态和三观,也因时代的变化而变,见到瓜田李下,想到的是一场丰收,想到的是劳动成果,这就是时尚的说法,换个角度。
瓜田李下,是正常的生存状态,是云淡风轻的境界,是甜蜜的感受。
这样来理解瓜田李下,不会再有避嫌的顾忌了,人人如此,社会就会出现一阵阵清朗的清风,大家心底的生活哲学,就会转变成源源的清流吧。
最后,我为本文的乱糟糟之见,借瓜田李下般的细微末节,说明我这又长又臭的裹脚布,不就是在瓜田李下。
这下,算是首尾呼应了吧。
哈哈,一篇七扯八拉的拙文抛出去了,我也洗洗喝杯水睡了。
2021.8.29.21.16于兴隆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