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传斌简介

王传斌作品预定
微信:139 0578 5516
【大师简介】
王传斌,男,1962年9月出生,高级工艺美术师。于2006年创办元位青瓷工作室。王老师早年学习绘画艺术,后从事龙泉青瓷创作近三十年,潜心研究龙泉青瓷傅统造型及工艺,曾得到我国著名雕塑大师周轻鼎教授和中国美院雕塑家陈长庚教授的倾心指导,是一位集绘画、雕塑、刻写于一身的陶瓷艺术大师。在造型设计、生产工艺等方面独树一帜,经验丰富,作品老到。为人谦和质朴,低调豁达,洒脱而不拘小节,不修边幅,长年蓄须,富有个性,人称“王胡子”。对待作品认真负责,力求出新,追求完美,袖色纯正。作品如其人,初看觉得平淡无奇,细察之下,顿觉其作品质朴典雅、端庄厚重,总能把龙泉青瓷釉蕴润如美玉,晶莹如翡翠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最近他所创作的金属穰嵌陶瓷作品“金镶玉”系列,更是熔青铜器的端庄厚重与青瓷的温润如玉于一炉,精妙绝伦,美不胜收,堪称龙泉青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其作品获得鉴赏家广泛赞誉,出产的作品往往满足不了同好的需求,许多作品窑门一开便被等待多时的藏家抢走。有多件作品在国内外获奖。
【获奖情况】
1983年作品《金鱼桩插》获“华东地区新产品设计优大赛”秀奖;
1988年龙泉青瓷系列获“浙江省四新产品”一等奖;
1990年作品《龙耳大节瓶》入选第四界全国陶瓷评比获首界“瓷都景德镇杯”国际陶瓷精品大获赛三等奖;
2002年作品《回纹文具》获“第七界全国陶瓷评比大赛”三等奖;
《东方神韵》获“第七界全国陶瓷评比大赛”优秀奖;
《青鸟》获“第七界全国陶瓷评比大赛”优秀奖;
《白莲茶具》入选第七界全国陶瓷评比大赛;
2006年作品《那年冬天》获“第八界全国陶瓷评比大赛”银奖;
《枫叶文具》获“第八界全国陶瓷评比大赛”优秀奖。
【大师语录】
“我最早是画画的,现在从事青瓷这一行也快三十年了,做青瓷和画画我认为都是差不多的,都要有自己的构思,要有不同与他人的特点,要自成一派,既便别人想模仿,也只能是形似而神不至!”真正的艺术品是不可复制的,其价值也就在于此。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传斌创业历程简述
龙泉是青瓷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古城,在这片热土上,我从小就深深感受着它沉甸甸的文明内涵。那碧玉般温润莹洁的瓷韵映照在我的心里,无法放弃,使得我三十几年来对青瓷艺术始终那么的酷爱若狂,孜孜以求。回顾三十几年的探索,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孤独的幸运者;一个没有喝过多少墨水、没有著作等身但始终在青瓷艺术创作实践方面进行踏踏实实努力,实实在在探求的青瓷人;一个为艺术理想始终不渝、痴心不改并真正找到自己人生奋斗目标的痴情人。
小时学习成绩一般,但是我特别的热爱艺术,特别喜欢观察和去探索那些希奇古怪的东西。从我懂得拿笔的时候开始,就非常的喜爱画画,从小学到高中,我的绘画水平都还可以,是老师同学眼中艺术才子。读小学的时候,画经常被老师粘贴到学习栏里。老师也经常叫我去出黑板报,我的字写得也不差,老师就叫我负责学校和班级里的画。一次老师气哄哄大声的对我说:“你要画就好好的画,不要像有个别同学就知道去印,去模。”我的老师竟然把我画的画,当作是我印下来,和模下来的东西。
由于非常的热爱美术,我自觉临摹了当时我所能见到的所有的精美连环画,这为我后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我的美术作品还是比较出色的,我的妻子当年也因为我的画而甘愿托付终身。当然,为了青瓷艺术,我曾经付出了很多,放弃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
假如把潜心创作近30年的大量陶艺作品分成三个阶段,可以说他在三个阶段呈现出了三重境界,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精彩。
二、青研所名师导引,使我茁壮成长
与其参加工作后再让自己喜欢上那种工作,不如让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工作。于是,1980年招工后,我放弃了工商银行的优厚条件,进了龙泉青瓷研究所。上世纪80年代初龙泉形成了以上垟总厂为中心,多家分厂的现代青瓷产区。青瓷业轰轰烈烈,我也在青瓷工艺设计及作品创作开发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一旦迷上了青瓷艺术,我就迷得如痴如狂,像工匠那样勤奋的探索。从开始时不懂陶艺、只能在坯胎表面作画和雕刻,到后期熟通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技术制作青瓷工艺品,体现了青年人过人的意志和创造能力。
在青瓷研究所期间,我一边跟大师们学习青瓷烧制技艺,一边还自觉的学习文化知识,吸取古今中外传统文化的精华。尤其突出的是我对美术的喜爱以及持续不断的努力,形成了我对艺术作品独具个性的理解。从众多的历史史实和画论品评中我发现,评论画家技法、品格高低总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形”,一是“意”。这两个因素也正是中国书画等艺术的标志性语言。中国青瓷艺术同样不例外。我的创作十分重视“形”的表现,尤其是细节的精致美观和技巧的超脱凡俗,都讲究给人以深刻印象。“尽其精微,而至高远”。用“形”的精致来表达“意”的深远,反映了自己对龙泉青瓷技法的继承。当然,也一些瓷艺人过度热衷于繁琐细节的描绘和技法上的炫耀,这使得其创作显露出精神层面的匮乏。我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我从未放弃对作品“意”的追求和不断深化。这从我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可见一斑。我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引导自己回到感动的原点,然后让顿悟的灵感來照亮自己的智慧。于是我的设计作品比较容易得奖。进入青瓷研究所初期,我的作品“金鱼花插”(1983年)就在华东地区新产品设计优秀奖。随后,1988年在“龙泉青瓷陈列瓷系列”比赛中,我的作品获得了浙江省“四新产品”一等奖。1990年我设计的作品“龙耳大节瓶”入选第四届全国陶瓷评比,并获首届“瓷都景德镇杯”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三等奖。许多人认为我的作品获得好评是我集绘画、雕塑、刻写于一身的原因,其实并不仅仅如此。
艺术不光只有庄严虔诚的东西,也应该有可爱温柔,让人愉悦快乐的东西。所以我当时的设计区别于一般人。我的设计体现了人性化的美学思想,而这也恰恰符合并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美。在青瓷研究所期间我师从雕塑艺术家董炳华大师,并非常荣幸的得到我国著名雕塑大师周轻鼎教授的倾心指导。大师们对每一件作品都力求出新,追求工艺完美、釉色纯正,常常令我感动不已;尤其突出的是他们对青瓷艺术创作的认真执着和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对我的成长影响颇深。我品味大师们的青瓷作品,往往就如见其人。他们的作品初看觉得平淡无奇,然在细察之下,就能够体悟其作品的质朴典雅、端庄厚重,他们的作品总能把龙泉青瓷温润如美玉、晶莹如翡翠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那个阶段开始我就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创作进行设计。
三、时世变迁,我从未放弃对艺术的孜孜探索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人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砺中获得的教益多;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浅,从磨砺中获得的教益深。人如能正确看待眼前的变化,就能走出低谷。在那段时间里,我坚持认为做人做事最要紧的是先练好内功,下岗后的这几年里就是我进一步苦练内功的最佳时期,练好艺术内功,才有可能在我热爱的事业上快步发展。
我认为,是金子就会发光,自己是否真是金子,关键看自己手中是否有绝活,人要有过人之处才行。正如我常讲的,真金是要靠实力来证明的。每颗珍珠原本都是一粒沙子,但并不是每一粒沙子都能成为一颗珍珠。想要卓尔不群,就要有鹤立鸡群的资本。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把自己从一粒沙子变成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正如艺术,我们必须自己创作自己。因此,在任何环境下,我坚持自己的艺术探求,不断学习并不断创新,从而得到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失去生命。”香港著名设计师刘东利一语道出了创新设计的真谛所在。艺术作品与工业产品在创作时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惟一性,而后者则必须考虑到日后的大批量生产。我的创作,往往从认识、思考日常事物的方法开始并力求创新。在生活中的寻求独具慧眼,也正是创新工作的力量源泉。我的作品的创新和精美,也体现在细小的环节当中。虽然我的设计并不能像艺术家完成一件作品一样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但是它却可以不断追求最终效果上的精益求精。正是这种精美意识,使我的作品保持了良好的生命力。这段时间我的作品“回纹文具”,在2002年第七届全国陶瓷评比三等奖;作品“东方神韵”在第七届全国陶瓷评比中获得了优秀奖;作品“青鸟”在第七届全国陶瓷评比中获得了优秀奖;我的作品“白莲茶具”、“莲座促炉”入选第七届全国陶瓷评比,获得了好评。任何艺术的爆发力都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积累。所有的积累都是在日转星移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这段时间的持续努力,是促成我后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开办工作室,粉丝结队来,忙得不亦乐乎
在设计室里,好多朋友欣赏我的设计,并多次鼓动我自己开厂做青瓷。但我深深懂得,要在现代社会的竞争原理中求生存,就算是艺术的世界,也不能缺少策略,必须要有确保制作作品的场地跟资金,才能独立发展。技艺方面,经过多年的反复研究试制,在烧制工艺方面,我攻克配方、注浆、修坯、粘接、素烧、成型等道道难关,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烧制技术。所以到2006年,我积累一定的资金后,借市政府搞青瓷宝剑园区的东风,顺利的开出了属于自己的“元位”工作室。由于我烧制的产品釉面光泽柔和,呈色均匀,开片清晰,玉质感强。所以源源不断吸引了大批的粉丝慕名而来。现在的作品都供不应求。
已然熟通青瓷工艺的我,开始突破此前的平面绘制,而转向立体造型。我喜欢对罐器的瓶颈、把手乃至整个造型做出出人意料的改动,以适应我个人想表达的艺术构想。这个时期,我经常把青瓷艺术的造型、绘画、雕刻三种技艺糅合在一起,以建立自己独特的制瓷语言。艺术家是通过作品来与人交流的,我们也要通过青瓷作品与艺术观赏者达成和谐的沟通。
一次我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家陈长庚制作青瓷作品,他也对我的创作进行点拨,随后我成功做出了教授心里所想的青瓷。陈长庚教授感叹说:“我教学这么多年,这么多学生,悟性、艺术的灵性像你这么好的学生还没有,你让我骄傲!”
当然,我的创作过程中,也遇到过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这也往往让我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我常常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种定位,却无奈地发现好像被堵到了一个夹缝中,往后退一步,就和古人拉不开距离,有失去自我价值的危险;往前走一步,又和洋人拉不开距离,也有失去自我价值的危险。但最终的探索实践表明,传统技巧与现代风格之间有着融会贯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使得画家的创作思维在对古代与现实的关照中得到释放,从而获得了新的动力以及生命的耐久力。艺术家的生命力要靠作品自身的生命来焕发和延续,我对于青瓷创新的执着与坚定,也体现了自己应有的创作活力和创作激情。因此,我的瓷器在注重“形”的同时,也注重用心灵去感悟,去创作。尽可能把瓷形的丰盈之美体现得极为充分,并以最新最美的表现方式传达美好的意念。
除却青瓷,我比较清心寡欲。我对青瓷的纯艺术追求,痴心不改。有人说我的作品有鲜明的唯美倾向。其实我的头脑里始终保持着精品意识,做精美的瓷器是我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我要对得起我的每一位顾客。我的创作都有自己独特审美体验,我的作品都有一些或深或浅的故事,值得人们去收藏。我对自己的作品,保着几乎是苛刻的眼光,对所有的细节都非常的讲究,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拥有灵魂的作品。如果要向世界展现自己的艺术作品的话,就不应该停留在青瓷的工艺制作上,应该对艺术作品有整体的构思,有灵魂智慧的渗透。在制作过程中,任何的细节都要下足功夫,从而让艺术作品可以给人带来无边的享受。
岁月变幻,沧海浮沉,我对艺术痴心不改,依然执著。真的颇有“青瓷艺术痴情种”的风范。几经磨砺,我的设计我的作品更成熟了,更能够体现一种深切而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技法上更见成熟与精湛,风格上更加深沉与浑厚。2006年我的作品“那年冬天”在第八届全国陶瓷评比中获得银奖;作品“枫叶文具”在第八届全国陶瓷评比中获得优秀奖;2008年我的作品“紫口文具”获得浙江省首届青年陶瓷作品创新设计评比二等奖;我的“熏香系列”作品获得了浙江省首届青年陶瓷作品创新设计评比二等奖。开办工作室以来,虽然忙了点,但我忙得快乐,也忙得自豪。
青瓷艺术是能够带给他人美感的艺术,也是几乎能够封存自己全部想法的艺术。青瓷人不但要挑战现实,还要挑战未来,要力争让自己的作品在当代和将来都能获得人们注目与尊敬。人们看到精美的瓷器,总会情不自禁的发出啧啧赞叹,但他们对我们所经历的艰辛的创业历程一无所知。殊不知,“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青瓷艺术的成长之路也一样,是默默耕耘的结果。我设计笔洗,就是研究了传统器形,历史文化和青瓷美的表现力等诸多内容的融合。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青瓷艺术的最基本特点,在于表现自己的情致,尤其表现在现实之下的人的思想品格,个性、尊严和独特审美理念。“路慢慢其修而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将来的路还很长,我将一如既往,持之以恒的去奋斗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