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拍:河南博物院(原始社会)

标签:
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疙瘩随拍 |
随拍:河南博物院(原始社会)
图1:河南博物院外观呈金字塔状,馆藏文物14万余件,精品众多。
图2: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的大厅,气势雄伟,庄严肃穆。正中雕塑是一个古人双手推开两头大象,河南属亚热带地区,古称“豫”,大象众多。“予”字是“人”的意思,“豫”字表示人牵着大象。这个雕塑蕴含河南人推开古老的大门,从远古走向文明的意义。
图3:常设展厅“中元古代文明之光”。
图4:原始社会。天地玄黄,我从哪里来?站在布满鸟踪兽迹的莽原上,破石成器,薪火承递,人猿揖别,血脉沧桑。骨笛唤醒的晨曦,沐浴着大河边最初的农庄。磨石绘陶并渔猎耕纺,野处穴居到筑城立邦。击壤、击壤,文明创自众人指掌。
图5:左刮削器(距今约50万年),三门峡三岔沟出土。中刮削器(距今约3万年),南召县小空山出土。右尖状器(距今约3万年),灵宝市函谷关出土。
图6:骨笛。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测定年代:公元前6700—6200年),舞阳市贾湖村出土。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以鹤类尺骨制成,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这件骨笛经测试可吹奏接近七声的音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
图7:石磨盘、石磨棒。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8700-6800年),新密市莪沟出土。七千多年前的谷物加工工具。黄砂岩质,琢制。磨盘为履底形,正面坦平,底部凿有四矮柱足。磨棒近圆柱体,中间略细,两端略粗,盖碾磨日久所致。
图8:骨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4800年),渑池县出土。骨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4800年),郑州市、偃师市出土。
图9:骨镞,左边为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距今6800-4800年),1965年淅川县出土。右边为新时期时代龙山文化(4800-4000年),淅川县下王岗出土。
图10:三角纹彩陶钵,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800-4800年)1973年淅川县下王岗出土。
图11:勾连纹彩陶钵,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800-4800年),1958年郑州市后庄王出土。
图12:左边,红陶漏斗,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800-4800年),1958年郑州市后庄王出土。右边,夹砂带盖陶釜,(距今6800-4800年),1958年郑州市后庄王出土。
图13:左边,陶钵,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800-4800年),2006年灵宝市西坡出土。右边,红陶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800-4800年),汝州市大张庄出土。
图14:红陶尖底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800-4800年),1958年南召县二郎岗出土。
图15:彩陶瓮,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800-4800年),1976年禹州市出土。
图16:左边,白陶鬶,新时期时代大汶口文化(距今6800-4800年),郸城县出土。右边,镂孔陶豆,新时期时代大汶口文化(距今6800-4800年),郸城县出土。
图17:左边,高足陶杯,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距今6800-4800年),1965年淅川县黄楝树出土。右边,红陶杯,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距今6800-4800年),1965年淅川县黄楝树出土。
图18:左边,黑陶鬶,新时期时代龙山文化(距今4800-4000年),1958年郑州市出土。右边,袋足陶斝,新时期时代龙山文化(距今4800-4000年),1959年偃师市灰咀出土。龙山文化的发源地即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东夷部族长期生活在山东泰山四周一带。东夷是尚鸟的氏族,以鸟为图腾,并以黑色为贵。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陶器中的代表器皿陶鬶,状如鸟形,就是东夷部族鸟崇拜的实物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