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二)
中国文字博物馆一层可参观之处为“甲骨文与安阳”主题馆,一般亦为游客必参观之处,该馆详尽介绍了甲骨文与安阳的关系,其中包括甲骨文的发掘史、甲骨文的研究状况、甲骨文的研究者及甲骨文实物。

图1:“一片甲骨惊天下”。参观此处游客众多,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一女游客靠着玻璃,玩着手机。此馆有无需密码的免费无线网络,服务周到。

图2:前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国家。

图3:“甲骨现世”。时间:1899年。人物:王懿荣以及其他搜集者,还包括外国人。意义:从此揭开认识、研究早期文明的帷幕。

图4:王懿荣、王襄、孙诒让。孙诒让所著《契文举例》为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著作。

图5:殷墟殷代遗址、墓葬分布示意图。商代又名殷代,殷墟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附近。

图6:“科学发掘”。从1928年10月开始进入科学发掘,意味着此前为无规划、无组织的发掘,也使得甲骨文得到较好的保护。第一位正式发掘殷墟的学者为董作宾。

图7:1928-1937年的甲骨文发掘。

图8:卜甲。在安阳殷墟发现的卜甲,红色部分为有文字部分,由于手机较差,看不清晰。

图9:1928年殷墟第一次发掘出土刻辞甲骨统计表。

图10:1928年,第一次发掘人员准备工作合影。看来,这个时候拍照已经很流行了。

图11:1928年殷墟第二次发掘合影。

图12:1929年殷墟第二次发掘开工情形。政府派来护兵进行保护现场,看来军阀冯玉祥还是非常支持文物发掘工作的。

图13:1935年殷墟发掘团合影。前面还有一本《百年甲骨学论著目》。

图14:1936年发掘现场。

图15、图16:卜骨、卜甲。感觉介绍有问题,因来源介绍“原物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模一样,令人生疑。

图16: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的发现。在不经意间发现国宝,建国以来发现甲骨最多的一次。

图17:甲骨刻辞常用字字形表。

图18:发掘甲骨的工具。

图20:卜以问疑。

图21:《甲骨文编》。

图22:《殷墟卜辞综述》。

图23:《甲骨文字诘林》。共展示四册。

图24:殷墟刻辞甲骨流散国外示意图。竟然有26000片流失国外,都是一些强盗所为。
民国时期甲骨文的研究者主要为“四堂一宣”,即王国维、董作宾、罗振玉、郭沫若(他们字都带有“堂”)以及胡厚宣。
现代甲骨学研究成就主要有: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郭沫若《甲骨文合集》,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和《甲骨文字诘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陈孟家《殷虚卜辞综述》,唐兰《殷墟文字记》和《古文字学导论》,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饶宗颐《殷商贞卜人物通考》,郭若愚、曾毅公、李学勤合著《殷墟文字缀合》,裘锡圭《古文字论集》,孙海波《甲骨文编》,姚孝遂、肖丁合著《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和《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王宇信、杨升南合著《甲骨学一百年》,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严一萍《甲骨缀合新编》和《甲骨学》,张秉权《殷墟文字丙编》,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彭邦炯、谢济、马季凡合著《甲骨文合集补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和《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蔡哲茂《甲骨缀合集》,宋镇豪、段志洪合著《甲骨文献集成》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