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小学二年级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还是邻家的伯伯。
记得儿时的伙伴有些人外号就是那个时候给起的。当时《初冬》一课有这么一句:“太阳像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小孩子的想象力够丰富的,于是我们就把“沙红刚”叫“红球”了,因为有“红”字相同,“球”又同“毬”。又有一次“支文刚”在作业本上写自己的名字异常潦草,还是连笔的,老师发本子是念作了“82刚”,我们就把他叫做“82刚”了。当时“邹广利”比同龄人的力气大,伙伴们想到“力大如牛”,就把他叫做“大牛”。时至今日,聚会的时候大家仍然称呼这些外号,即使很不雅观,却乐在其中,回味无穷。
购买玩具对于农村孩子是太过奢侈的,基本上大家也都没有,也不攀比什么,有的便是自制的了。“赢三角”那个时候就开始了,什么是“三角”呢?其实“三角”就是把吸完烟的烟盒收集起来,折成等腰三角形,薄厚均匀,边角笔直。感觉那个时候的香烟大多都是软盒的,硬盒子是没办法折的。至于烟盒的来源,有时候是从家里拿的,爷爷或爸爸烟还没吸完先把香烟倒出来,我拿烟盒子;有时候就是从马路上或垃圾堆捡的,小孩子也不管面子不面子的。主要的烟牌子是本市产的“金丝猴”香烟,随处可见,如今“金丝猴”也成了“猴王”,看着就别扭了。“赢三角”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是“单掉”或“双掉”,就是双方出“三角”,谁多谁先开始,先拿手心,再执空到手背,若“单掉”则再次抓到手心的时候地上掉下去的是单数就算赢了。
另外还有“滚铁环”也是最爱之一。最圆的“铁环”是桶底的圈子,“环”比较粗,但稳当一些。后来没有这种桶了,也就就有这种“铁环”了。大多数伙伴的“铁环”是用钢筋弄完焊接成的,弄不好就成扁的了。有时候上学也带上,去学校和伙伴们玩,手持铁棒,肩挎铁环,好不威风。“滚铁环”的时候有时比技巧,看谁花样多,铁棒和铁环的位置也时有变化;有时比速度,看谁速度快,也有时比看谁速度慢,总之玩法众多。
当时家里没有电视机,邻居们也没有几家有。每到晚上,有电视的人家就把电视机搬到院子,三家五户的人就都过来看,拉家常的、嬉闹的、认真看剧情的……好不热闹。感觉如今有家家户户有电视,而且有的不止一台,都躲在自己家里看了,邻里之间少了一种交流的机会。当然这是夏天的,每到冬天还想看电视,太冷,就只能坐在别人家炕上了。因为年龄小,有时候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或者第二天回家发现穿错了鞋子。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时金超群、何家劲等演的《包青天》,特别佩服包青天的断案思维及铁面无私,还有他的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展昭、公孙策、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形象也记忆犹新。还看了潘迎紫主演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没有有线电视,也没有闭路天线,看的只有四五个台,但已经非常满足了。
二年级的暑假期间,家里盖房子了,也告别了自己住了八年的土坯房。那个暑假很忙,帮忙砍伐老庄基的各种树木,有核桃树、柿子树、香椿树、臭椿树、白杨树、洋槐树等等。还有盖房的时候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太重的爸妈也知道我是做不了的。最终盖了二层半的砖瓦小楼房,当时在我们组所有房子当中可算最好的了,很多人感叹了不起。我知道都是爸妈辛勤劳动的结果,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什么技术,只凭双手。如今房子也快二十年了,和周围人家不断新盖的房子比起来越来越是逊色,特别是前面高大的三层楼房已经挡住了远望的视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