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加法交换律》案例分析

(2012-03-31 11:36:47)
标签:

杂谈

分类: 案例分析

《加法交换律》案例分析及反思

编辑者:陈继晨

【背景分析】

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自主学习并学以致用.

【案例分析】

探索加法交换律

举一些这样的例子算一算,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全班交流:

生:1+5=5+1

生:10000+1000=1000+10000=11000

生:36+50=50+36

生:20+80=80+20

……

师:这些例子能说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吗?有交换两个加数和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生:没有。

师:刚才我们举得例子中加数都是整数,那加数要是小数或分数,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生:成立。

生:那也不一定。

师:到底是成立还是不成立,我们也来举例验证一下吧。

学生举例,交流,没有发现反例。

师:那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说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

生:可以。

师:那让我们自豪的读一遍我们自己验证出的结论吧。

生:齐读。

    (学生交流后,教师揭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

(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生:△+=+

生:语+=+

生:,+=+

生:a+b=b+a

生:A+B=B+A

……

展示交流。

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呢?

生:数的组成。

生:验算。

师:对,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三、质疑引领

 师:“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在减法、乘法或除法中,交换两个减数、因数或除数,结果又会怎样?由此,你是否又可以形成新的猜想?利用本课所掌握的方法,你能通过进一步的举例验证猜想并得出结论吗?这些结论和我们今天得出的结论有冲突吗,又该如何去认识?有兴趣的同学下去研究一下。

【案例反思】

 “加法交换律”这一块内容时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的情感。 

针对高效的反思,课后教研组评课时提出了几点质疑:

1.教材上是如何安排课时的?这节课光举例验证就用了20多分钟?

2.用举例的方法验证,并不是科学的,应从加法的意义上来验证。

针对这些问题我是这样想的:

当学生的猜想与教师不谋而合时,教师喜形于色;在猜想只是得到个别实例的印证而不是普遍印证时,结论匆匆而定……我感到了验证意识的淡化和漠视,验证方法的盲目和缺失。

要十分重视对学习活动的优化和组织,尽量扩展考察的范围,防止以偏概全。在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数学活动材料的刺激下,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潜能才能得到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有价值的猜想和多方法、多方位的验证,从而尽可能地增加结论的可信度。

在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生的猜想不可能都是正确的,而且往往是“异想天开”。作为教师,对待任何猜想,始终应该保持一条原则,那就是适时引导并组织有效交流,让他们把自己的猜想依据、实践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说出来,在猜想中探索出正确的答案,在实践中验证猜想的准确性,使其认识更加明确、思维更加完善,从而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