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等待,等待着因果轮回——真实不虚(真看不懂)

(2011-09-14 07:33:12)
标签:

如来

万象

净土宗

佛教

自性

杂谈

分类: 真看不懂

一、物我不二,万事具足;自性也无,净土无踪。

这是我对于佛教基本的认识。

看了很多人在佛法的外面无从得门而入,甚感可惜。

佛法中讲4万8千烦恼,其实是4万8千种智慧但很多人都是在逃避的。逃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视而不见,另外一种是试图否定“相”的虚无,从而获得“唯一”的永恒。事实是,这种唯一的永恒也是不存在的。释迦摩尼佛早就说过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所以说,世间没有脱离了“我”的喜怒哀乐,也没有任何“喜怒哀乐”是没有主体的。这就是“物我不二”。只有深刻的理解了这个道理才能获得更大的心灵自由。也才可明白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当然,“诸行无常”大家比较好理解一点。

为什么佛祖又说“诸法无我”呢?(我简单翻译一下就是佛祖否定宇宙中存在一成不变的规律)。因为只要存在不同等级的认识主体(人,恐龙,石头),那种由这个主体而来的“规律性”,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变换着的,由此我看到大千世界真的是“万事具足,万象森然”的,我并不能超越任何生命和非生命,哪怕只是一个路边的小石头。在我看来,这一层意思了然了,涅槃世界也就是婆娑世界。

很多人知道净土宗教大家念:“南无阿弥陀佛”,希望大家能了解这个也不过是一种“法门”而已。我个人认为净土宗是佛教的“科普读物”,依一念而生全心,确实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其以人之“所求”,“诱惑”众生的手段实在要和当时与现世的宗教教团的组织化背景有相当的关联。如若不能识别,恐怕是得小利而失去了大真。

佛教的认识论中讲到“摩那耶识,阿赖耶识”,其实都是在讲“灵”的问题,也就是“灵魂”并不随肉体消灭,而又处在不断转换轮回当中。对于我个人我认为“意志”是不灭的,也一定会借助个体体现出来。就像我们看到太阳光线下透射出的无尽微尘一样,当某一颗微尘恰巧迎合了太阳的角度,我们就应理解沙漠中的胡杨释放出的亿万粒种子只有一两个能生存的道理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个体来讲并没有什么所谓的自性,而对于整体而言,确是有的。 

二、<金刚经>中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佛教认识论的根本。

我的理解,普罗大众是无法据此而修行的。因为【空】,这种既非“有”,也不是“无”的概念,在经验论上无法让普通人感知。没有通过艰苦思考和修行的人是无法达到“即心即佛”的境界的。所以禅宗的修行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依托于现实生活的“瑜伽行”。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净土”是一种很好的方便法门,既然无处可住,那就住在“净土”里吧。从本意上讲“净土”是“空”的手套而已。用手可以抓住东西,带着手套也同样可以抓住东西,只是手感的不同而已。

   所以我不否定“净土宗”,但是就是少了这点儿“手感”,众生面对世间的心态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禅宗很生猛,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激烈的瑜伽修行。而净土宗却往往很羸弱,对于净土的希冀所带来的恐惧感使得他们在生活中畏首畏尾,与其说他们的心住在了“净土”,不如说他们的心住在了“麻木”,而很多人却把这种“麻木”当做了“安心”。当然禅宗修行也有自身的缺点,就是太以“自性”为念,也往往容易走向极端。所以我主张“禅净双休”。

    三、形式即内容

    诗歌在词律上存在着形式,无论是律体诗还是现代诗歌。音乐的表现也存在着不同的形式,钢琴和小提琴的形式决定了音响效果的不同。中国书画的写意山水和西洋油画的写实技法的不同也是因为其表现技法的完全不同。人间社会也遵从着家庭的形式,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又孕育了不同的社会形式。所以形式决定了内容。

    佛教的形式也决定了佛教的内容。从原始佛教开始,所谓的小乘,大乘之分。或者从所重视的经典和所尊崇的“如来”的演变。不同时期的佛教形式是各不相同的。释迦如来,阿闪如来,阿弥陀如来,药师如来,卢舍那如来,大日如来等所代表意义是不一样的。形式上的不同也决定了内容上的相违。

    所以我可以把释迦如来看做是莫扎特,把大日如来看做贝多芬。当然你也可以把他们归类为“三明治”和“法式面包”。因为形式就是内容。
    如果“内容”是“形式”的自性的话,人的主观就是“分别”,而分别是没有自性的,只有烦恼而已,只是我执罢了。大千世界本自清凉。

     四、保持动物的本性是身体健康快乐的源泉。

    佛有不同的面孔,所以说佛也是充满了喜怒哀乐的。

人不应该因为开始学佛,就和“自我”划清界限。去寻找身外之我,呵呵,身外之我是没有的。还是先哲说的好“认识你自己”。

    佛都是能反观自心的,也会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欲望来自于哪里。人从出生开始就天然的具有七情六欲,这就是人的动物性。人首先要认识并利用自己的动物本性。就像非洲草原上的狮子,该狩猎的时候不会磨磨蹭蹭,该发情的时候不会羞羞答答,该争夺王位的时候也不会客客气气。那么当它有一天面临死亡的时候也不会犹犹豫豫。

    人的动物性的退化首先是因为社会性的集团活动对于个体意志的束缚。这种束缚,使得个体的欲望受到了压抑,而压抑在人的内心又形成了反馈机制,人因此开始变得扭曲。比如,有为情所惑者,有为钱所惑者,有为生死所惑者。当这种扭曲的压力作用到某一具体对象时,“病态”就表现出来。比如,越有钱就会越感到不安全,越不安全就越要努力的挣钱。那么心灵的宁静从哪里而来呢?

没有了心灵的宁静,是不可能获得健康的体魄的。

     五:因果轮回——真实不虚

    很多人由于心灵被厚厚的尘土所蒙蔽,那么在自然面前就缺少了足够的感性,来洞察自然本来已经展示给人类的神奇面纱后的“完美世界”,而那些勇于通过各种形式来探索这一终极真理的人类,通过他们曾经表现出来的言行和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探索这个世界的钥匙让我们先来洗涤自己的心灵吧,只有在赤子的心灵中,上帝或者佛陀才会显现出他本来的面目。在时光的飞逝中,留下了无数的点缀,这些都是等待,等待着轮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000563陕国投A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