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资源的未来(一)
(2011-08-29 23:06:19)
标签:
麦肯齐中国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开采杂谈 |
地质调查局制定“三步走”战略进军“可燃冰”(本页)
中国加紧新能源可燃冰调查 储量超350亿吨油当量
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开采尚需时间和技术
可燃冰概念股一览
8大热门概念股价值详解
科学家粗略估算,中国远景可燃冰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新华社电
为期11年的“祁连山盆地重点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项目正在展开,此项目将评价中国祁连山地区可燃冰的资源潜力,同时开展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开发利用试验,形成资源调查、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开发利用相结合的项目体系。
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一种新型、绿色、清洁能源,公认的21世纪替代能源之一。据科学家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随着石化类能源的逐渐枯竭,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已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课题。
有专家预计,2020-2025年前后,中国将达到能源资源需求高峰期。
中国地质工作者2008年在祁连山冻土区发现了可燃冰。作为世界第三冻土大国,科学家粗略估算,中国远景可燃冰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了为期11年的计划,拟分三个阶段实施。
从2010年起的第一个三年,重点开展靶区优选研究,施工钻探试验井,争取再发现水合物产地处;同时开展勘查技术研发工作。
从2013年起,再用三年时间重点开展资源勘查工作,同时开展生产试验先期研究。
在此基础上,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继续开展资源勘查工作,同时开展生产试验研究。
记者自青海省政府有关部门获悉,青海省本着总体规划、科学探索、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发现可燃冰的木里三露天可燃冰资源勘探研究开发工作分阶段推进。
据悉,青海省政府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2010年6月签署了《资源合作战略框架协议》。根据此协议,由青海省发改委牵头,中国海洋石油公司、青海省发展投资公司、青海西部矿业集团、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青海煤炭地质局四家单位正积极联合成立可燃冰研究中心。(上海证券报)
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祁连山木里地区虽然发现了可燃冰,但是人们并不清楚这里究竟有多少储量,因此摸清家底是首先要做的工作。
可燃冰具有重大的环境效应,其勘探与开发也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开展青藏高原冻土区可燃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资源影响评价研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也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确保利用资源的同时,不影响到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关专家表示。
中国制定了为期11年的计划,拟分三个阶段实施:从2010年起的第一个三年,重点开展靶区优选研究,施工钻探试验井,争取再发现水合物产地处;同时开展勘查技术研发工作(阿笨按:呵呵,暂时属于画饼充饥);从2013年起,再用三年时间重点开展资源勘查工作,同时开展生产试验先期研究;在此基础上,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继续开展资源勘查工作,同时开展生产试验研究。
记者自青海省政府有关部门获悉,青海省本着总体规划、科学探索、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发现可燃冰的木里三露天可燃冰资源勘探研究开发工作分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以勘探与资源评价、试验场钻探及试采建设为主,完成资源评价和现场试采基础建设;第二阶段,以实验开采工程实施、装备研制及工艺技术后评价为主,在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研究、试开采工程技术与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成果;第三阶段,以工业化开采实验为主,在资源综合利用方法、配套工程技术等方面取得成果。
据悉,青海省政府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2010年6月签署了《资源合作战略框架协议》。根据此协议,由青海省发改委牵头,中国海洋石油公司、青海省发展投资公司、青海西部矿业集团、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青海煤炭地质局四家单位正积极联合成立可燃冰研究中心。
中海油以王长利为首的一行15人,于2011年7月6日与青海煤炭地质局进行了工作技术交流,并赴木里三露天进行了现场勘察。
经过双方讨论,决定在今年下半年对三露天进行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重点了解区内裂隙发育情况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机理。然后在此研究基础上,施工1-2口试验井,对可燃冰的综合勘查技术进行探索。预计今年将投入研究经费6000万元。
不过权威人士表示,由于双方尚未达成合作共识,上述情况目前仍处于计划之中。
一些中国的大型煤炭企业也对可燃冰的研发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并展开有效率的行动。据悉,神华集团正在与有关方面密切协商,如协议达成,神华将参与到可燃冰的勘查与研发之中。(新华网)
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因其外观象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它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Hp值等)下由水和天然气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组成的类冰的、非化学计量的、笼形结晶化合物。它可用CH4·nH2O来表示,M代表水合物中的气体分子,n为水合指数(也就是水分子数)。组成天然气的成分如CH4、C2H6、C3H8、C4H10等同系物以及CO2、N2、H2S等可形成单种或多种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体为甲烷,对甲烷分子含量超过99%的天然气水合物通常称为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
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大陆、岛屿的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隆起处、极地大陆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在标准状况下,一单位体积的气水合物分解最多可产生164单位体积的甲烷气体,因而其是一种重要的潜在未来资源。 天然气水合物是20世纪科学考察中发现的一种新的矿产资源。它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有“可燃水”、“气冰”、“固体瓦斯”之称,被誉为21世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型高效能源,其成分与人们平时所使用的天然气成分相近,但更为纯净,开采时只需将固体的“天然气水合物”升温减压就可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气体。
天然气水合物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据了解,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是现有天然气、石油储量的两倍,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美国、日本等国均已经在各自海域发现并开采出天然气水合物,据测算,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为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我国目前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二分之一。
我国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可燃冰”,从而 天然气水合物
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2007年5月1日凌晨,我国在南海北部的首次采样成功,证实了我国南海北部蕴藏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水平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可燃冰的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在0℃和30个大气压的作用下结晶而成的“冰块”。“冰块”里甲烷占80%~99.9%,可直接点燃,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要小得多。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目前,全世界拥有的常规石油天然气资源,将在40年或50年后逐渐枯竭。而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0%,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而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21世纪能源”。
据悉,迄今为止,全球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 可燃冰主要储存于海底或寒冷地区的永久冻土带,比较难以寻找和勘探。新研制的这套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可以实地即时测出海底土壤、岩石中各种超微量甲烷、乙烷、丙烷及氢气的精确含量,由此判断出可燃冰资源存在与否和资源量等各种指标。
(1)热激发开采法 热激发开采法是直接对天然气水合物层进行加热,使天然气水合物层的温度超过其平衡温度,从而促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为水与天然气的开采方法。这种方法经历了直接向天然气水合物层中注入热流体加热、火驱法加热、井下电磁加热以及微波加热等发展历程。热激发开采法可实现循环注热,且作用方式较快。加热方式的不断改进,促进了热激发开采法的发展。但这种方法至今尚未很好地解决热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而且只能进行局部加热,因此该方法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2) 减压开采法 减压开采法是一种通过降低压力促使天然 天然气水合物
气水合物分解的开采方法。减压途径主要有两种: ①采用低密度泥浆钻井达到减压目的;②当天然气水合物层下方存在游离气或其他流体时,通过泵出天然气水合物层下方的游离气或其他流体来降低天然气水合物层的压力。减压开采法不需要连续激发,成本较低,适合大面积开采,尤其适用于存在下伏游离气层的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开采,是天然气水合物传统开采方法中最有前景的一种技术。但它对天然气水合物藏的性质有特殊的要求,只有当天然气水合物藏位于温压平衡边界附近时,减压开采法才具有经济可行性。
(3)化学试剂注入开采法 化学试剂注入开采法通过向天然气水合物层中注入某些化学试剂,如盐水、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等,破坏天然气水合物藏的相平衡条件,促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这种方法虽然可降低初期能量输入,但缺陷却很明显,它所需的化学试剂费用昂贵,对天然气水合物层的作用缓慢,而且还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所以,目前对这种方法投入的研究相对较少。
新型开采方法
(1)CO2 置换开采法。这种方法首先由日本研究者提出,方法依据的仍然是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压力条件。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保持稳定需要的压力比CO2 水合物更高。因此在某一特定的压力范围内,天然气水合物会分解,而CO2 水合物则易于形成并保持稳定。如果此时向天然气水合物藏内注入CO2 气体,CO2 气体就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出的水生成CO2 水合物。这种作用 天然气水合物
释放出的热量可使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反应得以持续地进行下去。
(2)固体开采法。固体开采法最初是直接采集海底固态天然气水合物,将天然气水合物拖至浅水区进行控制性分解。这种方法进而演化为混合开采法或称矿泥浆开采法。该方法的具体步骤是,首先促使天然气水合物在原地分解为气液混合相,采集混有气、液、固体水合物的混合泥浆,然后将这种混合泥浆导入海面作业船或生产平台进行处理,促使天然气水合物彻底分解,从而获取天然气
典型开采研究实例麦索亚哈气田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
麦索亚哈气田发现于20 世纪60 年代末,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对天然气水合物藏进行了商业性开采的气田。该气田位于前苏联西西伯利亚西北部,气田区常年冻土层厚度大于500 m ,具有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有利条件。麦索亚哈气田为常规气田,气田中的天然气透过盖层发生运移,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在气田上方形成了天然气水合物层。该气田的天然气水合物藏首先是经由减压途径无意中得以开采的。通过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藏之下的常规天然气,致使天然气水合物层压力降低,天然气水合物发生分解。后来,为了促使天然气水合物的进一步分解,维持产气量,特意向天然气水合物藏中注入了甲醇和氯化钙等化学抑制剂。
麦肯齐三角洲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集
麦肯齐三角洲地区位于加拿大西北部,地处北极寒冷环境,具有天然气水合物生成与保存的有利条件。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71~1972 年间,在该区钻探常规勘探井MallikL238 井时,偶然于永冻层下800~1 100 m 井段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证据 ;1998 年专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钻探了Mallik 2L238 井,该井于897~952 m 井段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并采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岩心 。2002 年,在麦肯齐三角洲地区实施了一项举世关注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研究。该项目由加拿大地质调查局、日本石油公团、德国地球科学研究所、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能源部、印度燃气供给公司、印度石油与天然气公司等5 个国家9 个机构共同参与投资,是该区有史以来的首次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试验,也是世界上首次这样大规模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的国际性合作试采研究。
阿拉斯加北部斜坡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试验
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普拉德霍湾—库帕勒克河地区,位于阿拉斯加北部斜坡地带。1972 年阿科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石油公司在普拉德霍湾油田钻探常规油气井时于664~667 m 层段采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岩心。其后在阿拉斯加北部斜坡区进行了大量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在此基础上,2003 年在该区实施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研究项目 。该项目由美国Anadarko 石油公司、Noble 公司、Mau2rer 技术公司以及美国能源部甲烷水合物研究与开发计划处联合发起,目标是钻探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试采井———热冰1 井。这是阿拉斯加北部斜坡区专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和试采而钻的第一口探井。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的环境问题
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开采会改变天然气水合物赖以赋存的温压条件,引起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在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开采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对温压条件的控制,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的加剧、海洋生态的变化以及海底滑塌事件等 (1) 甲烷作为强温室气体,它对大气辐射平衡的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一方面,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中蕴含的甲烷量约是大气圈中甲烷量的3000倍 ;另一方面,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进入大气的量即使只有大气甲烷总量的0.5 % ,也会明显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对甲烷气体进行控制,就必然会加剧全球温室效应。除温室效应之外,海洋环境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还会带来更多问题。①进入海水中的甲烷会影响海洋生态。甲烷进入海水中后会发生较快的微生物氧化作用,影响海水的化学性质。甲烷气体如果大量排入海水中,其氧化作用会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氧气,使海洋形成缺氧环境,从而对海洋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危害。②进入海水中的甲烷量如果特别大,则还可能造成海水汽化和海啸,甚至会产生海水动荡和气流负压卷吸作用,严重危害海面作业甚至海域航空作业。
(2) 开采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还会产生大量的水,释放岩层孔隙空间,使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地层的固结性变差,引发地质灾变。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则可能导致海底滑塌事件]。近年的研究发现,因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而导致陆坡区稳定性降低是海底滑塌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钻井过程中如果引起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分解,还可能导致钻井变形,加大海上钻井平台的风险 。
(3) 如何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对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所产生的水进行处理,也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在没有解决开发可燃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问题之前,它还不能被大量开采。但随着常规能源的日益减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燃冰作为庞大的能源储备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天然气水合物,又被称作“可燃冰”、“固体瓦斯”、“气冰”,主要气体成分为甲烷。
可燃冰是一种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重要战略资源,具有三大优点:一、埋藏浅。天然气水合物矿藏赋存于海底以下0米~1500米的沉积层中,而且多数赋存于自表层向下数百米(500米~800米)的沉积层中;陆上,天然气水合物矿藏一般距地表200米~2000米深处。二、能量密度高。在标准状态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气体体积与水体积之比为164∶1,能量密度是常规天然气的2~5倍,是煤的10倍。三、洁净。它所含的杂质比常规天然气更少,燃烧后几乎不产生污染物质。
可燃冰广泛存在于各个区域,在许多天体(如天王星、土星以及哈雷等慧星头部)及其卫星都存在可燃冰。地球上大约有27%的陆地是可以形成可燃冰的潜在地区,而在世界大洋水域中约有90%的面积也属这样的潜在区域。陆地上的可燃冰主要分布于高纬度极地永久冻土带之下,或者大陆边缘的斜坡和隆起处。海洋中可燃冰主要赋存于陆坡、岛坡和盆地的上表层沉积物或沉积岩中。
目前,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已发现了可燃冰存在的实物样品和存在标志,其中海洋78处,永久冻土带38处。已发现的可燃冰矿藏主要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沿海地区、危地马拉海岸、俄罗斯的东部、日本海域、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等地区。
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不同机构对全世界可燃冰储量的估计值差别很大。乐观估计,1986年A. A.特罗菲姆克认为可燃冰资源量为全球化石燃料资源量的2倍,且绝大多数分布在海洋中。目前,最新的估算要比A. A.特罗菲姆克的估算减少很多,不过其资源量仍然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油气总资源量,相当巨大。即使其经济可采储量只有总资源量的1%~2%,也将成为一种巨大的能源来源。
我国可燃冰也很丰富。中国的东海海域、南海海域和青藏高原也具有可燃冰分布的广阔前景。据测算,我国南海可燃冰的资源量为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我国目前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二分之一。据国土资源部专家估计,我国陆域可燃冰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可供中国使用近90年,而青海省的储量约占其中的1/4。
可燃冰在资源方面显得非常重要,但它的开发与利用也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首先,可燃冰与温室效应有着密切联系。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要大21倍。虽然目前大气中的甲烷的总量仅为二氧化碳总量的5‰,但甲烷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占到15%。在开采可燃冰过程中,如果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甲烷气体,这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极地温度、海水温度和地层温度也将随之升高。这会引起极地永久冻土带之下或海底的可燃冰自动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会进一步加剧。
其次,近年来研究者不断发现,因海底可燃冰分解而导致斜坡稳定性降低是海底滑坡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如果在开采过程中向海洋排放大量甲烷气体,将会破坏海洋中的生态平衡。甲烷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后,海水中O2含量降低,一些喜氧生物群落会萎缩,甚至出现物种灭绝;另一方面会使海水中的CO2含量增加,造成生物礁退化,海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在没有解决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对自然界环境的影响问题之前,它还不能像常规一次性矿产资源那样被大量开采。随着常规能源的日益减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天然气水合作为庞大的能源储备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于可燃冰的研究,中国是一个后来者,但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不仅取得了可燃冰实物样品,而且在技术装备方面,通过国家“863”计划“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等课题的研究,在可燃冰地震采集技术、地震识别处理技术、船载地球化学探测系统和保真取芯钻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海域特点的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系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