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笨按:这是胖舟的作品,对于胖舟这位资本奇才来说,他的很多东西值得思索;呵呵,当然不一定全对,但是有很多思维还是值得借鉴的。重读旧文,不觉莞尔,呵呵,拿来共享。一句话痛入骨髓:在制造通胀的历史上,没有最烂,只有更烂。哎,可怜的我辈升斗小民啊!
宋代苏门四学士之晁补之,曾作绝句<<流民>>
诗曰:
生涯不复旧桑田,瓦釜荆篮止道边。
日暮榆园拾青荚,可怜无数沈郎钱。
这诗中所提的沈郎钱,作为中国人,尤其是财经学人,却是不可不查。
且听胖舟戏戏说来:
汉末隋前,天下大乱,各个政府绞尽脑汁,筹措经费。
胖舟一再说中国人不比犹太人差多少,中国人搞出通货膨胀绝对不比西方晚,说的就是这一段。
汉帝圣明,天下富足,铸五株钱作为中国货币,汉五株可称“初始五株”,分量足,质量好,深受各国百姓热爱,不但中土使用,西域也广为流通,大汉天子事实上掌握了地球东半部的铸币权。
可惜,三国一乱,刘备就耍小聪明,他把五株钱的那个边边铰下来一圈,当成一个新钱,于是,瓤的部分是一枚钱,边边又是一枚,刘备很高兴,一夜之间,他的钱多了一倍。曹操一看刘备富了,很生气,他也想学:可是,剪边虽然好,但是一个个剪下去太麻烦了,于是,他把模具改了一下,五和株之间直接加个十字,一枚就成了十枚,曹操的钱多了十倍。孙权一看,哭了,然后,他默默的在中间加了个“百”字。
上面这段纯是胖舟杜撰,但是当年的情景,也大致就是如此,官、商、民都在争相私铸、私改钱币,大家的目的是相同的——把钱变多。你今天去看看钱币市场,你问:剪边五铢有么?店家绝对说:有的是!那你再问:沈郎钱有么?店家肯定一楞:心说,遇见行家了。
只因这沈郎更加无耻,他是晋朝人,他官不大,但是做的事情影响不小,他把铜里边加了其他不值钱的金属,再改小模具,铸造出来了当时世界上最轻的最薄的五株钱。
从此,沈郎钱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史中轻薄的代名词。一说沈郎钱,大家就知道是骂人呢。
后来,又有了比沈郎更加无耻的人物出现,他们铸造出了鹅眼钱,大家想象鹅眼多大?对了,那钱就那么大点,还能漂在水上。大家不急笑,在制造通胀的历史上,没有最烂,只有更烂,鸡眼钱随即出现了。当时的人把鸡眼钱穿成一吊,都不敢仔细数,怕一数就把钱数碎了。可惜这些无耻的人啊,钱都能漂在水面上了,上面还印着“五株”俩字。
曹操和刘备要知道自己的后代都这么厉害,肯定觉得自己那点发明创造都不好意思说出口了。
大家倒也不必觉得内疚,罗马也没好到那里去,地球那边的人也在弄轻弄薄自己钱币的历史上,下足了功夫,抖“磨钱口袋”这招还是罗马人教上海人的呢。
所以说啊,这世界上,只要有政府,他们一定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办法把自己手里的钱变多,你研究古往今来,宇宙八荒,好像,还真就没有那个政府不这么干的。
还好,现在,大家发明了纸币和电子货币,多造点纸甚至改改程序就行了,不用象沈郎那样设计新模具、研究新铸造配方那么辛苦了。
2010年,中国政府、美国政府、欧洲政府、日本政府在比赛印钱大赛上,各出奇招,一时间,还看不出谁超过了谁一个马头,可惜了的老百姓了,辛辛苦苦攒一辈子钱,被人家弄薄了,都不知道为什么,还整天在哪里琢磨为什么没有旱灾,咋大米就忽然涨价了呢?
所以,读历史,也是看透经济学的一部分,换了人间不假,人间的游戏规则,可是从来没有换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