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萍物语——管仲与齐桓公的货币战争(二)——什么是“轻重”

(2011-04-24 14:55:32)
标签:

管仲

三江

万物

管子·轻重篇

管子·轻重甲篇

货币战争

杂谈

分类: 青萍物语

    阿笨按:“轻重”成了治国的别称,这是泛“轻重”的概念。但是从齐桓公运用管仲之谋打赢一系列“货币战争”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不血刃”在“折樽冲俎”间谋定“强敌”。所以要理解管仲和齐桓公这哥俩发动的五次(本文谈及四次)“货币战争”,首先要了解何者为“轻重”以及其再经济领域中对外策略上是如何通过“贸易和商战”制服和搞垮敌国的。今天的FDI阴谋和外汇储备的“幻觉”,正在上演着现代版的“货币战争”,只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敌国”(下面我会继续分析)正拿着我们祖先的智慧耍的我们团团转,悲哉!壮哉!

     在中国历史上“轻重”概念常常是与管仲联系在一起的。《史记.齐太公世家》说: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后相继出现在《史记·管晏列传》、《史记·平准书》、《史记·货殖列传》),这些记载都是把“轻重”与管仲联系在一起的。《管子.轻重》诸篇从轻重理论出发提出国家从宏观上管理和调节经济的主张却值得注意和重视。

    那么《管子·轻重》诸篇阐发的轻重理论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

   轻重”是一个矛盾的对立面,作为一种治国之术,主要用于经济方面,犹如孙子兵法中“正奇”这一概念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一样。在经济领域中,轻重理论就是通过权衡货币、谷物、百物的供需、贵贱,采取措施使国家富强,并平抑物价、安定民众生活。在对外方面,就是要权衡轻重,在经济上通过对外贸易和商战制服、搞垮别国。

      从以下方面可看出轻重的运用:

    其一,轻重理论用之于万物方面,则任何商品都如《管子.揆度篇》所说是“重则至,轻则去……物臧则重,发则轻”。

   《管子·轻重甲篇》则说:“章(障)之以物则物重,不章以物则物轻;守之以物则物重,不守以物则物轻。”这里所说的“重”主要表现在商品缺乏、供应不足,引起涨价和人们的重视。这里所说的“轻”,主要表现在物品供应充分和很多,价格下跌。物品“重”就会引起远地同类商品输入。“轻”则本地商品就会运销到他方。

    其二,轻重理论用在谷物方面,《管子·轻重篇》认为谷物与万物的轻重关系成反比。

   《管子·轻重乙篇》:“粟重而万物轻,粟轻而万物重。”《管子.乘马数》载:“谷独贵独贱。桓公曰:‘何谓独贵独贱’?管子对曰:‘谷重而万物轻,谷轻而万物重。”这就是说,谷与万物的关系是,谷重万物相对轻,谷轻万物相对重。

    其三,轻重理论用之于货币方面,货币与万物成反比。

   管子·山至数篇》说“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管子。山国轨篇》说:“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币重而万物轻。敛万物而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十倍。”《管子.国蓄篇》则说:“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视物之轻重而御之以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其四,货币与谷物的关系,又是所谓“币重则谷轻,币轻则谷重”,二者成反比。为了掌握轻重关系的规律,了解各种商品(万物)与谷物、货币与万物、谷物与货币彼此间轻重关系的比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各种商品形成的轻重之势,《管子·轻重》诸篇中都曾谈到。如《国蓄篇》:聚则重,散则轻。《轻重甲篇》:守则重,不守则轻;章(障)则重,不章则轻。《国蓄篇》:少或不足则重,有余或多则轻。《轻重乙篇》和《地数篇》则云:令疾则重,令徐则轻等等。

    了解各种物品之间的轻重比例关系和各种情况下物品所出现的轻重之势,是为了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达治国安民之目的。所以《管子·国蓄篇》说: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阿笨注:今天呢,今天是不是很好笑啊!今反不如古!可悲!)

    “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而败之扩(万物之价)可得而平也。”

    上面所引述的两段话,是国家通轻重之变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一段话是说国家掌握着货币以控制能决定民众生死的谷物的价格,因此就能使民众尽到自己的力量。

    第二段话的意思是说,民众有余的东西就“轻”,因此人君就在东西轻时加以收藏。民众缺乏的东西就“重”,所以人君就在东西“重”时加以卖出发散。这样一敛一散,国君必然得到10倍之利,而财物的价格又可得到平抑。

   《管子·轻重篇》诸篇的作者认为轻重之术是治国的根本方法。《管子·揆度篇》说:“燧人以来,未有不以轻重为天下也。”《管子.轻重戍篇》载:“桓公问于管子曰:‘轻重安施?’管子对曰:‘自理国虙戏(伏羲)以来,未有不以轻重而能成其王者也。’”在这位作者看来伏羲的“迎阴阳”,神农的“树五谷”,燧人的“钻燧取火”,直到夏代的“疏三江,凿五湖”等等都是以轻重之术治国的体现。

    这样,古代统治者所推行的一切经济措施和治国良法,都被概括在轻重理论的范围之中了。这样,轻重理论就被说成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广义的治国理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