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和连除的简便算法》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2015-04-26 22:34:03)
标签:
教育 |
《乘法和连除的简便算法》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29页的例8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2、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 使学生理解除法性质及其乘、除法的多种简便算法的算理。
难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算:24×5=
2复习减法性质:板书:a-b-c=a-(b+c),逆运用:a-(b+c)=a-b-c.
3、
二、探究学习新课。
(一)除法性质。
1、出示例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用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按照老师要求列综合式解答。
方法一:先求每个小组购买树苗用了多少钱? 方法二:先求一共买了多少棵树苗?
=50÷5
=10(元)
(3)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初步发现:1250÷25÷5=1250÷(25×5)。
2、出示29页的例8的问题(2):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1)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个条件?(让学生在例题中找,指名回答,师据生回答在例题中划出。)
(2)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列式解答。
(3)指名汇报,师板书如下:
=66÷2
=33(元)
再次发现:330÷5÷2=330÷(5×2).
(4)出示:240÷5÷6(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算式的左右两边各有什么特点?
4、小组讨论,归纳概括规律。(课件出示文字,师据生回答板书字母公式。)
5、练习: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000÷125÷8
(二)一个数乘以一个数的多种简便算法。
1、再看例8.出示(1)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1)找出所需条件,放手让学生列出算式,板书:12×25.
(2)小组合作探究,寻找不同的简便算法。
(3)启发、引导学生想出这种算法:
12×25=12×100÷4=1200÷4=300
2、再看例8,师在例题里划出“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问:根据着两个条件,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3、放手让学生自己 列式解答,然后把不同的算法板书。
三、巩固练习。(略)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布置。《新课堂》第17页的习题。
教学反思:
除法运算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是教学的重点,而学习这个运算性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简便灵活地进行计算,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半放半扶”的教学思想,和有意识地合理处理教材,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和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更多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
2、有意识地强化了“要根据算式特点合理选择方法灵活计算”这一数学思想,并将这个难点分散与各个环节。如在(1)新授环节,解决例题时,引导学生按要求想出两种方法(方法一:1250÷25÷5 方法二:1250÷(25×5)),引导学生比较后有意识地追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你会选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可以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2)练习设计中渗透和强化在巩固除法运算性质的同时,用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3、注意了解答应用题的学法指导。如学习例8时,通过引导学生:(1)由问题找条件;(2)由条件提问题等方式引导他们学会审题,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选择方法列式解答。与此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按照不同思路寻求应用题的不同解法和计算题的不同简便算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不管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是否到位和准确,也不管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要上好一节课还在于课堂节奏的有效把握。本课现场教学是有遗憾的。1、由于客观原因,第一节推迟15分钟才上课,所以整节课都在赶时间,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过少,有点流于形式的感觉;2、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导致浪费了不少时间。如补充例题:“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思路列综合式解答”就是 这样。3、由于时间问题,未能按预定设计完成巩固练习。
一节原本可以上得很轻松自如的课却出乎意料地变成紧张急促,着实值得自己反思。有遗憾就会有收获,“追求课堂实效,重视课堂节奏。”还需要在平时不断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