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组对学校公开课的评议意见
(2013-11-05 00:08:14)
1、教学内容设计实用,能以问题为主线,以老师的质疑为导,围绕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层层深入授课。
2、新课的复习引入自然。先做有关乘4和除以4的口算练习,为后面的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作准备;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一说它的特点。为新知探究学习做好街接准备。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崔老师通过出示了正方形情境图,让学生通过学具、电脑演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明白正方形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让学生思考:要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让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知道多种方法计算,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4、在得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崔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不同层次,难度适中的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和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建议: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讨论、计算,找到不同的计算方法后。再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找到最好的计算方法,从而归纳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江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是一节成功的课例。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1、新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兔房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在情境图图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画一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发现角、认识角。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3、备课深入,能预知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通过电脑演示、实物演示来突破难点。
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有坡度。在练习过程中并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对角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建议重复说明角的大小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老师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并多举例说明,让学生加深印象。
罗老师的<<垂直与平行>>一节课, 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突破难点,联系生活实际, 知识落实到位,方法多样,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以下优点:
1、教师在教学过程式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符合新标精神。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探究学习做好街接准备。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如“同一个平面内”、“相交成直角”“三条直线的关系”等都重点强调。
4、练习设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如找一找教室成平行、垂直的现象。体现出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建议:在认识“同一平面“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六个面进行教学。
李老师上的《比的意义》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条理清楚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积极主动。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3、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三大版块:比的意义,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老师都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巩固,在练习设计上颇费心思,注意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与针对性,既有基本练习,又有开放性训练,如判断、讨论题、拓展应用等,巩固加深对比的意义理解。
4、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在结尾的时候能与开头呼应,让学生说出两位同学的身高比、体重比。
5、如果这节课的时间分配合理一点,再让学生议论多一点就更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