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2013-04-03 10:32:56)

                                           平均数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2、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3、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4+7=         17+6=        12+18=                                            

5+7+6=       8+9+2=      4+6+3=       

45+5+7=    25+15+3=     27 ÷3 ÷3 =       

40 ÷2 ÷5=              (5+2+5)÷3=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磁片   ◆   ◆   ◆   ◆   ◆   ◆  

              ◆   ◆   ◆    

              ◆  

2、小组讨论如何调整后使每一排的磁片一样多。

3、指名演示摆法。

4、导出平均数: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5、板书:平均数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课件出示(出示主题图)

(1)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你对“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是怎样理解的?(假设每人收集的同样多,这个数量是多少)

2、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讨论)

预设方法有:①移多补少,数量较少时使用比较方便。  

②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14+12+11+15)÷4    (为什么用总个数除以4)

=52÷4

=13(个)

3、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目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移多补少的方法。数目多的时候,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也就是先合后

分的方法计算比较方便。

4、观察比较平均数与人各人收集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小结: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分别是12厘米、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二)我会填空

1、小兰第一次月考语文96分,数学98分,英语100分,她三科的平均分是(   )分。

2、三3班第一小组7个同学的体重分别是:25千克、23千克、27千克、30千克、24千克25千克和26千克,求他们的平均体重列式是:

   (三)我会判断

1、第四周同学们踊跃捐出自己的压岁钱献爱心,我们班平均每人捐了10元,那么就是说全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是捐了10元。( 

2、一个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98厘米,姚明是这个球队的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226厘米。(  

3、三3班63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其中最低的同学可能是120厘米。(  

    (四)我会选择

1、解放军叔叔进行长途行军训练,第一天走39千米,第二、第三天共走87千米,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列式是(   

 A、(39+87)÷ 3    B、 ( 39+87 )÷2

2、解放军叔叔进行长途行军训练,第一天走39千米,第二天上午走22千米,下午走21千米,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列式是(  

A(39+22+21)÷2     B、( 39+22+21 ) ÷3

四、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实际操作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摆法?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每排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后每一排一样多。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20厘米深的游泳池中,小明下去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一、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求平均数的方法,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重复次数较多。二、在教学中,老师老是担心学生学不会,说多了,从而学生说的机会少了。

                       三(3)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2013年04月03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