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2013-04-03 10:32:56)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2、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3、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4+7=
5+7+6=
45+5+7=
40 ÷2
÷5=
1、出示磁片
2、小组讨论如何调整后使每一排的磁片一样多。
3、指名演示摆法。
4、导出平均数: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5、板书:平均数
1.课件出示(出示主题图)
(1)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你对“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是怎样理解的?(假设每人收集的同样多,这个数量是多少)
2、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讨论)
预设方法有:①移多补少,数量较少时使用比较方便。
②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14+12+11+15)÷4
=52÷4
=13(个)
3、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目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移多补少的方法。数目多的时候,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也就是先合后
分的方法计算比较方便。
4、观察比较平均数与人各人收集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小结: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1、小兰第一次月考语文96分,数学98分,英语100分,她三科的平均分是(
2、三3班第一小组7个同学的体重分别是:25千克、23千克、27千克、30千克、24千克25千克和26千克,求他们的平均体重列式是:
1、第四周同学们踊跃捐出自己的压岁钱献爱心,我们班平均每人捐了10元,那么就是说全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是捐了10元。(
2、一个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98厘米,姚明是这个球队的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226厘米。(
3、三3班63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其中最低的同学可能是120厘米。(
1、解放军叔叔进行长途行军训练,第一天走39千米,第二、第三天共走87千米,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列式是(
2、解放军叔叔进行长途行军训练,第一天走39千米,第二天上午走22千米,下午走21千米,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列式是(
A(39+22+21)÷2
四、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教学反思: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摆法?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每排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后每一排一样多。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