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绪庄那点往事(之三)四十年前农民的日子怎么个过法?

(2012-07-09 13:33:43)
标签:

公社

生产力低

杂谈

   依我看,这王绪庄穷的可能没法再穷了。一个整劳力干满一整天,记十分,在当地叫一个工。年终决算的时候,这一个工只能兑现三毛六分钱。那时的口号是,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过年)就动手,也就是说,这一年中除了下起大雨大雪外,基本没有休息。一个整劳力,即使壮的像牛那样,一年干到头,年终算帐,扣除全家的口粮,还能领回几个钱?有的家庭因为孩子多,年底算账还欠生产队的。不过这种家庭并不一定吃亏,因当时分配口粮的政策是大人小孩一个样,都是三百六十斤,小孩子吃的少,省下的粮食拿到黑市上卖了或是兑换成别的必需品,可能更划算。这也是计划生育当时难落实的原因之一。我见过放了节育环的人,就是算了这笔经济账,托野医偷偷取环,导致大出血,险些丧了命。

   七十年代初,社员的肚子好的赖的基本都能填饱,但年终能拿到的现金实在是寥寥无几。他们日常的零用钱就依仗着那点自留地和几个鸡屁股。逢年国节,穿衣戴帽花的钱,多是靠自留地产的瓜果蔬菜等能变成钱的所谓经济作物,日常的油盐酱醋就凭几个鸡屁股做贡献。一个鸡蛋换一盒火柴,四个鸡蛋换一斤咸盐,学生用的铅笔本子也可拿鸡蛋换,能到社员嘴里的鸡蛋,那可是少有的口福。

  生产队一般早上不集体出工,早晨女的忙着家务,男的料理一下自留地什么的。早饭后下地干活,队长喊破嗓子,哩哩啦啦凑齐,差不多大半个小时,真正干起活,那要到小半晌了。干一会活,如果有一人,哪怕是提议性的吆呼一声“吃袋烟吧”,准有几个人大声应答,好啊!如果不是队长或是组长招呼干活吧,那休息起来就没有头啦。这种干活的方式好处是热闹,男男女女有说有笑,累不着。

  人,有思想有情绪,对这种生产方式有看法,对分配办法不满意,干活凑凑付付,出工不出力也就罢了。那牛、那拖拉机也就怪了,耕地时明明可以耕到地头,可它往往还差两三米,就把犁头提起来回头了,两头撇下来这些地,还得人用鐝头去刨。这牛、这拖拉机又是怎么了?

   同一个天,同一快地片,生产队的和自留地的庄稼长得不一样,收成差别很大。自留地虽然不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千千万万个农民个家庭的生存。在“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极左年代,一九七四年秋天,那些控制着舆论工具的“革命者”,又吹起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大喇叭,向自留地开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