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七十年代纪初,我被调到地区卫生间工作,吃上了机关饭。当年冬天我就被派到即墨县搞起了“改造落后生产队”的工作,驻点王绪庄。这个村不大,全村不足五十户人家,编成一个生产队。这里一马平川,单从土地条件看,是个好地方。实际上这个村穷的叮当响。与别的村不同的是,这里不仅缺吃的,还缺烧的。因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地瓜,能做燃料的秸秆太少。有劳力的家庭,先是拿地瓜或地瓜干到集市上换成粉条,然后再用粉条到青岛市的居民家中换些煤碳。看起来这还是个双赢的办法,市民们节约着烧,省下煤,换来了在城市买不到又很爱吃的地瓜粉条,农民则弄到了十分需要,但又买不到的煤炭。其实这背后也有不公平的一面,农民的粉条是实实在在的价格,这煤炭,市民在买的时候是平价供应,交换粉条时,实际上把供应的那个”票“也作价卖给老农,煤炭变成高价的。这还是非常辛苦的出力活。王绪庄到青岛市区单程一百二三十里,往返一趟足有二百五六十里。他们都是三五人结伴,早上三四点钟出发,骑着大金鹿自行车,后座上带上粉条,摸着黑轻松上路。回来时几百斤煤炭把那自行车压得幌幌悠悠,回到家,个个满头大汗,腿都累的发直,打不上弯来。
有的人家没有青壮年劳力,没有能力跑到青岛换煤炭,在这平原地上,连个地堰子都没有,树木很少,检点柴火绝非易事,个别人家有时无奈,只得忍心烧起地瓜干做饭,也就是说锅里煮的是地瓜干,锅底下烧的还是地地瓜干,锅里锅底一个样。明知地瓜干也是不够吃的,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