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张五十多年前的由上海至新海连的普通火车票。新海连,就是现在的连云港市,当时由新浦、海州、和连云港组成。
一九六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因母亲病故,我必须在二十二日赶回老家。当时最快,也是唯一可选的办法就是每天一趟的上海至新海连的普通列车。当我到了上海火车站,这趟列车已发出半个小时。一位售票员看到我那副着急样子,热情的说,有一趟去西宁的快车,马上就要发车啦,他建议我买一张去新海连的通票(13。18元),再买一张上海至徐州的快车票(2.1元)到徐州转车。我谢过后照办。约半夜时分,我在徐州下车。当时正是灾荒最难熬的年头,候车室里的暖气片子,一副没吃饱的样子,室内的温度比起外面来也高不了多少。可能它也是凭票供应。处在悲痛中的我,肚子里缺食,又加衣着单薄,身上瑟瑟发抖。大约熬了一个小时,我终于坐上了直奔新海连的火车,暖和多啦,真有从雪地里爬上热炕头的感觉 。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我在新浦站下车。
说说这张通票把,从票面看,与现在的车票无什么不同,只是票面的正反两面都有一个红章,这是列车员盖上的。正面的两个字是‘晚餐’,反面的两个字是‘早饭’。在那个年代,旅客在火车上,享受特殊待遇,凭车票可买一份不收粮票的饭,为防旅客重复购买,列车员每发一份饭,就在票上盖一个章。所谓晚餐,就是一碗米饭,上面浇上萝卜做的汤菜,有两块指头肚大的肉;早饭是一个巴掌大的面包。说起价格不算贵,都是一毛。吃下一份,不饱也饿不坏。吃饭盖章这个法,不能埋怨列车员小气。那个年代,人们普遍有个吃饭时肚子饱了眼不饱的毛病,不盖章,没准能吃个五份六份,弄不好得个胃穿孔,也不是不可能的。从这个层面看,客观上,对旅客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今天的连云港,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变化大了。年前我从日照老家驱车,沿沈海高速南行,说话间不觉到啦。问起去上海的走法,当地人热情的说,朝正南,一路高速,五个来小时吧。
http://s12/bmiddle/793b4a03t78a8fc0dc5cb&690
http://s5/bmiddle/793b4a03tb699dd248d4e&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