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学老杜
前几天有报道说,龙口市到青岛的高速公路,已获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年底可望动工。建成后,龙口到青岛用不了两小时。这消息令我振奋,并立马联想起五十多年前的往事。
我说的老杜,就是我同班的杜宗仁同学,山东龙口市人。比我长两岁,高个子,说起话来声音洪亮,少带点口吃。大手大脚,但很灵巧。1958 年医学院尚无统一教材,学生读的是由本校教授们自编的讲义。学校里有专业的誊印室,钢板字刻的很工整、很漂亮。每次要讲的课,都是提前发给学生。我们只需自备讲义夹子,把每次发的讲义夹好。
寒假开始啦,除了几个华侨外,大多数的同学都回家过年了。我是因等公共汽车,耽误了上船,船票被作废,一气之下不走啦。后来发现杜宗仁同学也没走。假期的第二天,老杜买来了牛皮纸、浆糊、裁纸刀等。我也搞不清他从哪里搬弄来了那么多讲义。他看我诧异,就和我说明原由,并约我加盟,装订讲义。我不加思索,就痛快答应了。原委是放假前,老杜早有打算。利用假期,为同学装订讲义,事前早有准配,并在多处贴出小广告。
我们的工作程序是,我把一份份讲义爽齐,老杜再把它装订、在脊背上涂匀浆糊,再把事先裁好的牛皮纸糊上,待浆糊干透后,再按长宽一个标准载齐。老杜干活又快又麻利,经他装订的讲义,整齐漂亮。
共同劳动,产生感情。老杜向我说了内心真话。他早年丧父,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读高中时就为他完婚。家里有老母、妻子、儿子。他两眼泪旺旺的说,我何不想回去,全家团圆,过个欢乐的春节啊。不行啊,来回路费得十几元!我心酸啦,我沉默啦。老杜,你已是个成熟的人啦,你的内心世界比我复杂的多,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啊!
春节过后,同学陆续返校,装订好了的讲义一一被取走,每一本收一毛钱。我算是打工,老杜还给了我几块钱。后来像老杜的这种做法,叫勤工俭学。
前几年,我到他家看望他,这也是头一次到他家里。八十年代初,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才把老母和妻儿举家由农村搬到城里.老杜腰椎有毛病,想站起来迎接我都有不便,一位头发全白的老太太,手脚麻利的出来为我倒茶,奥,这就是老嫂子。我又提起五八年那段往事,他笑了笑说,那时穷啊。老杜,你是老母的大孝子,妻子的好丈夫,儿女的好楷模。好人必有好报,祝你安康长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