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学的辩证法:“阴~阳~中庸”  作者:薛在君

(2012-06-20 17:37:06)
标签:

文化

   儒学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中庸》、《易传》和《大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而且自成体系,其理念之宏伟与近代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相伯仲。其内容主要分为:(1)对“天”(上帝)信仰体系(前已论述)、(2)本体论系统、(3)心性论系统和(4)辩证法思想。关于儒学“本体论”和“心性论”(这两者统称为“形而上学”)的论述,牟宗三先生的著作最为详尽。

以下就儒学的哲学思想:中庸辩证法作一个说明。

何为中庸?中庸即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1)

总之:中庸就是与“道”相符合、与道合一,遵循“道”的性质、原则和要求去思维、去行动。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即中和,中和即良知”[1]

 

1、“中庸”是儒学的“一贯之道”

表面看来《论语》中是关于道理伦理和行政管理的教诲,其实并不尽然,如果把《易传》(孔子及其弟子作)和《论语》结合起来研读,我们就会发现:“中庸”是儒学所倡导的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而且代表着中华文化和先秦诸子百家中辩证法的最高成就。孔夫子在论语中一再强调的“一贯之道”,首先是就“中庸”而言的。作为辩证法的“中庸”是宇宙间一通百通的康庄大道和光明正道。

 

2、“中庸”的源起

中庸是从华夏最古老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观念衍生出来的具体原则,是华夏民族最古老典籍《易经》的中心原理,据说伏羲画八卦,一画开天,奠定了华夏文明的起点;也就是说,中庸原则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曙光。《易经》作为符号系统,准确地模拟了宇宙万物的神机与全息。相比较而言,《易经》在儒学中的地位类似于《小逻辑》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所以说:“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传上,第四章)

 

宇宙

(不可见)

阴与阳

(不可见)

(可见而无形)

(可见并有形)

理念

太极

(不可见)

二仪

(不可见)

四象

(可见而无形)

八卦与重卦

(可见并有形)

 

(此表引自:第34页,《中国哲学史通论》范寿康 著,三联书店,1983年12月。对其中个别术语笔者略作修正,特此说明。)

 

中庸是中国最古老的道统传承,据《尚书》等古老文献记载:从尧、舜、禹,经夏、商、周,一直到孔夫子,“中庸之道”作为华夏族第一政治原则向来奉行不辍。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20·1)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6)

汤执中,立贤无方。(孟子,8·20)

解读:“允执厥中”是尧、舜时期对“中庸之道”的最原始表达,是尧、舜、禹依次禅让过程中的“十六字心传”,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尧是中国远古时期的一个圣人和君主,而且是儒学的鼻祖,儒学因尧而具雏形。商朝的开国君主汤也是一位坚守“中庸之道”的圣王。

  

中庸之道是周朝君王的座右铭。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此为与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孔子家语·三恕)

 

3、孔夫子对“中庸”辩证法的明确而系统表述

中庸是个简称,它的完整表达方式是“阴~阳~中庸”,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古老中国版。

《易传》在解释《周易》时,从哲学层面,给阴、阳赋予了最普遍和抽象的意义,阴、阳成为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力量,用阴、阳代表宇宙万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组成元素或两种性质(如乾坤、刚柔、男女、雌雄、昼夜、攻守,等),用阴爻和阳爻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来模拟宇宙万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阴爻和阳爻的相互关系包括当位、中位、相应、相乘、相比等,一卦内各爻相互作用所达成的平衡,或者说“阴”与“阳”的和谐与统一,在孔子的教导中是用“中庸”这个概念来表示。如:在《周易》中,二五两中爻阴阳相应叫做“和”,二五两中爻阴阳既当位,又相应,称为“中和”。

由此看来,“阴~阳~中庸”的三位一体最恰当地表示了孔夫子儒学辩证法的核心内涵和基本原则(见下图)。所以南宋的朱熹称“中庸”原则和《中庸》一书是“孔门传授心法”。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传上,第五章)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3)

解读:这两句话都是描述“道”的特点,综合起来便是“阴~阳~中庸”的三一体(见下图)。

 

 

 

 

 

 

 

=

(道)

一阴一阳之为道

中庸其至矣乎

+

阴~阳~中庸

 

 

 

 

 

 

 

 

 


在华夏文化中“太极图”(俗称“阴阳鱼”)是对“阴~阳~中庸”之辩证法思想的最直观和形象的表达。

 

中庸

 

4、君子是具备“中庸辩证法”思维的人

在《论语》中,“君子”是孔夫子极力培养的、具有中庸之辩证法思维的人。

君子依乎中庸。(中庸,4)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2)

解读:君子以中庸原则处理事情,小人与中庸格格不入。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13·23)

解读:君子求同存异,小人一味迎合。君子仰不愧于天,俯不诈于人。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2·14)

解读:君子顾全大局,小人一味算计。君子生财有道,是不愿分赃的人。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13·26)

解读:君子气度恢宏,不卑不亢,小人得意忘形,气势凌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15·22)

解读:君子大义凛然,从不结党营私。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20·2)

解读:这五句话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君子具有“绅士风度”。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8)

解读: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看来颜回已经得道。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3·20)

解读:这是儒家乐观主义的情怀。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论语,13·21)

解读:实际上狂和狷也是中庸型人才所具备的两种品格。

 

总之,君子是克服了自身的“小农意识”,而具备理性思维和辩证法思想的志士仁人。用现在的话说:君子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人。

 

5、“中庸之道”与龙图腾

华夏民族以“龙”作为图腾,所代表的也是“中庸”这个理念。在原初意义上,“龙”是大自然中各类生物体态以及精、气、神的象征和浓缩,它既有飞禽的影子,又有走兽的形态,还有蛇或鱼的鳞片,可以说所有生物都能在龙的身体上找到类似自己的地方,“龙”是天地间万物之灵性的汇总和大成。[2]它是华夏先民从生活体验中所凝聚和提炼出来的一种贯通于宇宙中的生命元素,也是这个民族少年时期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的形象化,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吉祥物。从“红山文化”玉龙的形态看,有马龙、狗龙、鸟龙、鼠龙、鳄鱼龙、蜥蜴龙、鸡龙、猪龙、枭龙、鱼龙、螳螂龙,等等(见下图),已经体现出一种多元统一的思想;即“龙”的形象一统诸多氏族部落的各样动物图腾。[3]皇权专制的各个朝代(从秦汉到明清),龙的形象发生变质,龙取蛇身,被皇家赋予新的形象和意义,与龙的原始精神大相径庭矣。

 

总之,在华夏先民看来:万物有灵,“龙”是存在于万事万物内部的一种精神力量,“龙”这个形象所要表达的意象,可看作是“太极图”(阴阳鱼)最原始的形态。所以说,万物内部都有一个太极图。

 

 

狼龙                         鸟龙

 

   

 

象龙                        双龙

 

 

 

 

6、“中庸”与老子辩证法的关系

儒家关于“阴~阳~中庸”三位一体的基本原则,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42章)其中“一”代表“太极”,太极来源于道,但太极不能与道完全等同,太极已经包含“阴”和“阳”两种力量于其自身内部,正如朱熹所言:“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太极无处不在,说明辩证法的普遍性。其中“二”代表“阴”和“阳”;“三”代表“阴”、“阳”和“中庸”,这三者共同构成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是对太极图最形象、最逼真的描述。

此处特别指出的是,杨东蒓先生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是不恰当的,杨先生认为:“所谓‘一’,就是阳的象征;‘二’就是阴的象征;‘一’‘二’对立,其融合为‘三’。”[4] 这种说法是想当然的、不严谨的。这种说法与《易经》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原理不相符合。

 

“阴~阳~中庸”的辩证法思想作为华夏文化起源的核心内容,说明华夏民族是一个早熟的民族,其思维高度在其童年时期便已经达致“理性思维”的水准,是一个奇迹。西方哲学家通常将人类的思维划分为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即知性、消极理性和积极理性。其中“知性”是形式逻辑思维,对应于自然科学。“消极理性”已经认识到对立面的相互转化,相当于中国老子及其道家的思维模式;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以否定性论述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据统计:否定词“不”出现235次;“无”出现100次;“莫”出现21次;“弗”出现了4次。而“积极理性”则真正认识到对立面统一的辩证思维原则,相当于孔夫子儒学的思维。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君子人格就是具有理性精神和辩证法思想的人,即儒家所说的中庸型人才。列表总结说明如下:

 

认识论三阶段

知性

(正)

消极理性

(反)

积极理性

(合)

思维特点

功利主义

正言若反;

物极必反;

反者,道之动。

中庸;

中正;

中和。

学派

墨家

道家

儒家

代表人物

墨子

老子

孔子

 

关于老子与孔夫子的关系,笔者认为:老子从反面批判社会,孔子则从正面改善社会。如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是老子对华夏从尧、舜、禹到夏、商、周之历史和社会的文化反思。批判是改革的先导,孔子专程到周都洛阳向老子求教可看作是接力棒的传递仪式,也是老子完成使命而放心出关西去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子为孔子饯行时的几句忠告,表达了老子对孔子这位后生和晚辈关心与爱护的殷殷之情。孔子好古,我们相信孔子从老子处(周守藏史)获得或抄录了珍贵典籍和文献。[5]孔子不赞同归隐,在周游列国期间屡屡就教于隐君子,亦可见孔子对道家等高人的敬重和切磋的愿望。道家等隐士对孔子的调侃,孔子也一概一笑置之,可见孔子对道家等的包容。庄子在对儒家的讽喻中,也间接表达了对孔子的深深羡慕和敬意。

 

7、“中庸辩证法”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至于辩证的精义,就在通过一个否定的过程而统一正反两面,最后达到破除正反两面的表面分际而超越正反两面的境界。”(第29页《宋明儒学综述》牟宗三,2003全集版)

“阴~阳~中庸”是(德国)黑格尔“正~反~合”(对立统一)三位一体之辩证法思想的先驱。

东方哲学家和西方哲学家,在对“精神辩证法”的认知上有着惊人的共识,只不过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见下图)。关于这一点,《孔子评传》作者匡亚明先生表述得最为明确:“《礼记·中庸》是发挥孔子中庸思想的著作,它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句话颇能说明中庸的实质。中庸要求‘允执其中’(《论语·尧曰》),然而要坚持中,必须把握‘两端’,即矛盾的对立面。离开两端即无所谓中:对立面的统一、联结、协调、平衡等等。不过执‘两’不是要用‘两’,而是要用它们的中。”[6]

 

阴~阳~中庸

叩其两端

允执厥中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宋朝,张载)

解读:万事万物都包含对立的两个方面,在对立中达成和解和统一。

 

8、“惑”和“乡原”都是反“中庸”的

儒家所说的“惑”:就是人的认识尚处于简单对立、二律背反的知性思维阶段,尚未达致理性的辩证思维水平。孔子“四十而不惑”,说明孔子到了40岁彻底领悟到辩证法的实质性内涵,意味着孔子的理性思维已经成熟。

  有“惑”之人,正是需要接受教育,提高思维水平和品质修养的对象。

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12·10)

解读:这句话表现了一种典型的感情纠葛,热恋中相互爱的要命,失恋后又恨之入骨。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2·16)

解读:热衷于走极端的人,有害无贻。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9·4)

解读:可称之为“四弊”:凭空臆测、偏执一隅、固执己见、唯我独尊。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13·26)

解读:呆板地坚持原则而不知变通,也是一种“惑”。

 

对儒学之辩证法危害最大,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伤害最严重,而且孔夫子最为痛恨的一种人,那就是“乡原”。如孺悲这个人就是一个乡原式的人物,孺悲求见,孔子故意避而不见,还弹琴刺激他。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但夫子最不遗憾的事情就是,乡原之流的人物过孔子之门而不入。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17·13)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17·20)

 

乡原就是人们常说的好好先生,和事佬,貌似公允,其实没有正义感、没有善恶标准和道德原则,更没有理想。他们谁都不得罪,只是一味地媚俗、迎合权贵、息事宁人,耍弄小聪明,两头摆平。最善于察言观色,明哲保身,四处讨好,八面玲珑;这种人虽然胸无点墨,但好为人师,以赚取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这种人太多,社会还有希望吗?大家都在凑合着过日子而已。傅佩荣先生认为:“乡原是不真诚的人,而儒家最强调‘真诚’,强调自我反省,随时注意自己跟别人之间的关系是否适当。”[7] 乡原,就像是老鼠,生存能力极强,对社会进步毫无助益。乡愿是企业的害虫,国家的害虫。

 

9、关于孔夫子辩证法思想的一则小故事

据《孔子家语》记载:有一天,子夏问孔夫子:“老师,请问颜回有什么优点呀?”夫子回答说:“颜回在诚信上胜过我孔丘呀。”子夏接着问道:“老师,那子贡又怎样?”夫子说:“子贡比我还要聪明。”子夏越听越糊涂,又问:“那子路呢?”夫子说“子路比我更勇敢。”子夏硬着头皮再问:“子张又如何?”夫子说:“子张比我更庄重。”子夏诚惶诚恐、避席而好奇地问夫子:“老师,既然四位师兄都比您强,那凭什么您做他们的老师,他们又那么服您呢?”夫子说:“坐下,听我告诉你:颜回很诚信但不会通融;子贡很聪明,但不知道藏拙;子路很勇敢,但缺少一点胆怯;子张很庄重,但缺乏亲和力。他们四个人的长处加起来换我的优点,我也不干。这就是他们诚心拜我为师的原因。” [8]很清楚,孔夫子运用辩证法已经达到游刃有余、炉火纯青的地步。

 



[1] 第150页,《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成中英 著,三民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九年八月第四版。

[2] 中国的龙,是想像出來的动物,具有马头、虾眼、龟颈、鹿角、虎掌、鹰爪、金魚尾,是中国古代各部落联盟后图腾融合的结果。

[3] 证据:民间收藏家黄康泰先生的“红山文化”玉器收藏品。

[4] 第30页,《中国学术史讲话》杨东蒓 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5] 第一种说法:孔子着手修《春秋》时,使弟子“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公羊疏)第二种说法: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左传疏)第三种说法:孔子“西(观)藏书于周室,见老聃繙十二经,以说。”(庄子·天道)

[6] 第204页《孔子传》匡亚明 著,齐鲁书社,1985年3月。

[7] 《国学的天空》傅佩荣 著,互联网下载。

[8]见《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又见第122页《列子集释》杨伯峻 撰,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