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广济寺俗称西大寺,位于宝坻城内西街。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于辽圣宗统和二十三年(公元1005年)由弘演法师开山立业,直到他圆寂,可算广济寺的创始时期。弘演之后,道广、一弘二师,秉师遗志,将大殿与山门修完,直至辽圣宗太平五年(公元1025年)竣工,至今已一千余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来宝坻勘察广济寺,详细记载了寺内天王门、钟楼、鼓楼、东西配房和三大士殿等建筑。
广济寺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特殊地位,遗憾的是它没有被完全保存至今,而是毁于天津解放前夕。宝坻解放后,广济寺于1947年被当时县长下令拆除,拆除后用其木料去修了桥。辽代古建杰作毁于一旦,实乃文保历史上的一大教训,也是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的一大损失。如今我们只能从珍贵的老照片中领略它昔日的辉煌了。。。
三大士殿立在高于地面0.20米的台基上。它的平面间架为五间八架,由柱中算,东西长24.50米,南北宽18.00米。立面外形是一座东西五间、南北四间、单层、单檐、四阿(即庑殿)的建筑物。斗拱雄大,出檐深远。屋顶举折缓和,进深甚大。正脊比当心间略长。脊顶有硕大的正吻。前面正中檐下有两块匾,上一块是“三大士殿”
,下一块是“阿弥陀佛”。



三大士殿的屋顶盖构造法,是在椽子上放砖,以代望板(即彻上露名造)。但这种做法,只限于周承椽枋以外,一直到檐边,还是用木质做望板。望板之上是苫背,苫背之上是垫瓦的草泥,再上是板瓦,板瓦之上覆简瓦。简瓦东西九十垄,南北七十垄,每块简瓦长0.44米,径0.21米。瓦上的正脊、垂脊、邸尾、垂兽、走兽,形制特殊。正脊尺寸,由瓦沟到脊上皮,计高1.53米。一般人,在脊的这一面看不见那一面。正脊之两端有庞大的邸尾,尾之上斜插宝剑一把,邸尾的下端是龙头,张着大嘴衔住正脊。垂脊由素砖砌起。垂脊兽做法似邸尾,张着大嘴咬住垂脊。垂脊以下,计有走兽九件,形制与后世不同。其中有清秀的天马和风,倒立的鱼,都是罕有的古例。瓦角上是一甲胄武士,名为“槟伽”
,不似清式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仙人指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