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游九宣闸

(2016-12-27 06:23:27)
标签:

旅游

文化

分类: 古迹寻踪
        在海河流域大大小小几万道闸口中,始建于光绪六年(1880年)的九宣闸的名气可谓数一数二。 “九宣闸”是取宣泄九河之水的意思而命名,位于天津市静海区唐官屯镇,大运河天津段的最南端,马厂减河首端。主要分泄南运河洪水,经马厂减河导洪入海,是天津市现存最早的水闸,也是大运河出津的最后一道闸口,一百多年来为缓解这一带的水患起了重要作用。
      史料记载,九宣闸初建时为石质5孔大桥闸,闸墩底板、翼墙为浆砌条石结构,叠梁式木闸门,无启闭机架,当时开闸门需要100多人才能成功。后进行了多次改造,或增设木结构机架桥,或改建平板式钢木混合结构闸门,或增设电动启闭机,直到今天的形制,使保持着最初基础结构的九宣闸经过多次改造后坚固了许多。
        2013年4月,我曾首访九宣闸,当时这里正进行着加固改造施工,时隔三年再访,这里已经改造成了一个以老闸为中心的公园,周边的环境面貌有了很大的提升。
再游九宣闸                                                                                       2013年    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2016年      改造后的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下图为加固工程中在原闸上游70米处建的新闸
再游九宣闸

下图为在老闸不远处建的九宣闸模型
再游九宣闸

          九宣闸的成名除了多次承担引黄济津分流入境的角色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清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关系密切。九宣闸旁至今还矗立着由李鸿章撰文并书丹的«南运减河靳官屯牐记»碑,保存完好。此碑立于“九宣闸”北侧,正面朝“九宣闸”背对靳官屯村边。高3.5米,宽1.30米。全文共800余字。
再游九宣闸

再游九宣闸

         光绪年间,地处九河下梢,因地势低洼的津静地区水患频发,荒泽漫漫,景象凄凄,李鸿章上书光绪皇帝下诏,由李鸿章的属下淮军提督周盛传率领淮军三十余营,在靳官屯处挖河堤建九宣闸,挑挖一道减河入海,从而分泄了南运河上游河水盛涨时的水势,又可灌溉农田,引淡涮卤,使荒芜的盐碱之地得到改良垦殖,工程从光绪二年(1876年)春动工,到1880年竣工,全长75公里,惠及了乡民。李鸿章视察完这项惠民工程后非常高兴,便欣然提笔写下了这篇«南运减河靳官屯牐记»。此时李鸿章已68岁高龄。整篇碑文行文叙事横泼纵洒,深细简约,情景兼备,文采洋溢。观全篇字迹,笔锋颖秀,舒展旷达,其楷法取颜柳,但取法各有侧重,遒劲之中又内蕴灵动,从而自成一家风貌。碑文载:“津郡地处九河下游,三泛即淹,有川而无泽,每当伏秋河水盛涨,众流荟萃,数百里浩淼汪洋,一望无际……泛滥淹没……有害民生……”碑文对当时景象进行了生动描绘,然而,沧海桑田,世事巨变,而今的津静之地又历经后人百年间持续的对河流及水利建设的完善,水患多灾已成为过去。
再游九宣闸
       经历了百年风雨沧桑的“九宣闸”和«南运减河靳官屯牐记»碑依旧默默地泛着岁月的清辉,安然矗立,成为大运河历史文化中一处靓丽而耐人寻味的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