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陵是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明思宗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朝最后一位皇帝,1628年即位,至1644年明思宗见明朝大势已去,于紫禁城后景山自缢身亡。
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笼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清朝灭亡后,思陵屡逢劫难,残毁十分严重。地下墓室曾先后两次被当地土匪盗发。1947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又大规模地拆毁陵园地面建筑。思陵已是满目凄凉,只有坟冢、楼殿遗址、石五供、碑石作为珍贵文物保存下来。
思陵并不开放,我只在外围看了一下。








顺着围墙走到了最后,想必这灰墙里就是宝顶了




思陵前方有一座陪葬墓,普遍认为该墓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之墓。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今北京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歪斜的老槐树上。随后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四月四日,李自成下令打开田贵妃的坟墓,将崇祯帝夫妇葬了进去(贵妃墓因此改称思陵),并将王承恩附葬陵侧。王承恩因忠君节烈而被后人称颂。顺治帝题碑“贞臣为主,捐躯以从”,康熙帝也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
王承恩墓坐西朝东,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吴下倪钦题行书刻“王承恩墓”。原碑上刻有众多同僚的官称和姓名,可惜该碑于90年代后失踪,只剩碑座,现在看到的是后来重新补立的碑身,虽有“王承恩之墓”的字样,但没有同僚的官称姓名了。

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龟趺,碑首有“敕建”字样,碑文800字,为清顺治帝(顺治17年)亲自撰写。紧靠墓前的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顺治二年营建思陵时,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撰写的。


后边就是直径6米左右的墓冢。

万娘坟,位于昌平卫星城西北7公里,十三陵镇所辖行政村。东北有昭陵村,西南是悼陵监。清代成村。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明宪宗贵妃万氏葬于该地。村民大多是清朝看守万贵妃园寝的坟户的后代,村落因坟得名,称万娘娘坟,简称万娘坟。
万娘坟坐西北朝东南,整体布局为前方后圆。方形院落面宽197.8米,进深138.5米,园寝围墙用绿色琉璃筒瓦,黄色琉璃滴水。正中为硬山式琉璃构件的园寝门,两侧各有一座随墙角门。门内为两进院落,第二进院落正中有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两厢配殿各三间。享殿后有门,可进入半圆形的寝园,中轴线上由前至后设照壁、石碣(即圆顶的碑石)、石供案和墓冢。明代设官军守卫,有官员管理。清代改为坟户看守后,看坟人及家眷即住在园寝的第一进院落内,经世代繁衍,形成村落。后因院内狭小,清末民初就将民居扩建到园寝院外,形成现在的村落格局。
万氏,山东诸城人,是明宪宗朱见深为皇太子时的侍从宫人,朱见深即位后封妃。明成化二年(1466)进封为皇贵妃。万氏年长宪宗十七岁,却得宪宗专宠,后暴病死,谥“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万娘坟作为明十三陵的文物古迹之一,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清朝中、晚期失修,加之该墓三十年代末被盗,园寝内的享殿、配殿在清末已倾毁,仅留享殿,东西配殿的柱石,阶石等。寝园部分还可以见到墓冢,无字碑和碑前的照壁。
去万娘坟之前提前拜读了网上前辈们探访万娘坟的博客,满怀期待寻访到此,却遭遇了我田野访古踏勘以来最失望,最遗憾的一幕——村妇、恶犬的横加阻拦,致使我与万娘坟失之交臂。。。如此民风,不知是否万娘遗风犹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