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唐官屯大十八户王氏明代坟茔位于唐官屯镇大十八户村东北约500米。 大十八户王氏坟茔始建于1622年(以出土墓碑为证),迄今已有390余年,由王氏门中第四世祖道亨公(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进士)出资兴建,占地面积约2500平米,现存明代坟茔二十余座,(修复后)明代石牌坊一座,供桌、香炉、酒壶各一件、碑刻8块、石碑2通,石雕5件、上马石2件等,雕工细腻、刻划鲜活,为静海县境内为数不多、原址保存且保存较好的明代坟茔,现为静海县保。






这道石坊基本由原件复立

新旧料拼接的较为明显


石坊前的石构件(原物),雕刻工艺精良









旁边草地上散落的石构件均为原物




2008年修建的“文东塔”,即稳东塔,取义稳定东方安固西方,又意文东武西,寄予后代人才辈出。

塔前仍散落了几块石构件及一通残碑




王氏家族自明朝永乐年间至今600余年,繁衍21代,在谱共计人数8056人,其中男丁3180人,女眷(包括女儿)4876人,已经谢世约3456人,在世约4600人,分布的省份有: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江西省等地。
始祖瑾公原为山东胶州卫所指挥使,恰逢洪武末年“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清君侧,山东、河北一带战火连连、民不聊生、军心不稳,瑾公安守边陲,明辨是非大势,顺从天意。拥戴燕王登基称帝之后,受到论功行赏,加封右护将军后又封明威将军,并封赠北直隶省大面积土地(今大十八户村及小十八户、郑庄子、小齐庄、李贵庄一带)。始祖母陈氏携三、四子涟、瀛二公由山东莱州府潍县白马庄(此庄原为瑾公驻军行所,迁移后村庄自然消失)千里迢迢迁居来此,经营封地,竭力靖土兴业。到了三世祖弼、班、琰、咨四公的时候分为四门。在此穿插一点兄弟分家的传说,这四位兄弟本属两支,弼、班、琰为涟公之子,咨公为瀛公之子,按常理说,分家析产应一分为二,前者三公享有一半家产,后者享有另一半,可事实是一分为四。此举,自是被后代子孙传为“四门分家不公”的笑谈。
始祖瑾公与夫人陈太君之墓

祖坟的传说很多,有人说是奶奶立祖,更有人说因为始祖爷卒后葬在了山东,而祖母陈氏百年之后涟、瀛二公与兄长商议夫妻合葬,传说四兄弟还发生了争执,最终涟、瀛二公给瑾公铸银身安葬于此,这样说来也未尝不可,按照当地民俗是合情合理的,一块砖头刻上名字方可下葬,何况银身铸体就更是无可非议了,所以说奶奶立祖虽由此起因,但名分上仍以瑾公爷立祖,不称奶奶,希后人识之。
二世、三世等先祖之墓分立始祖左右,几乎一字排开

众先祖之墓之前还有一“周”姓之墓,周君乃四世祖道亨公之侍卫。
这种情况在有关祖坟的记载中极为罕见。

王氏族内历代中试功名者,如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廪生、庠生、太学生,几乎是代不乏人,单说长门四世祖道亨公,幼年号称神童,通晓四书五经,子集百家,吟诗作赋,信手拈来,于万历四十一年考中进士,官至侍郎,例受光禄大夫,又以侍郎衔任职山西道员。据2008年出土的两通墓碑鉴证,分别是天启二年和天启三年,前者碑文是“王氏门中先远三代宗亲”,后者是道亨公之父弼公墓碑,上面刻有“待封”字样,按照明代典制本人做官后还要封赠父辈爵位,而“待封”的意思就是当时封赠还没有下来。这就说明原有墓碑没有具体名讳,当天启三年道亨公回乡祭祖时,一见此孤立一碑,大煞景气,于是又重新立碑,建石牌坊,供桌、香炉、上马石、门前望天吼等。
此为散落在文东塔前的刻有“天启三年待封”等字样的残碑
王氏先祖的墓后就是整个坟茔的边界,有明显的界限和界碑,可见王氏坟茔的地势高于周边的田地。
坟茔边界上还立有“泰山石”的镇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