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植物园——卧佛寺(国五)

标签:
旅游 |
分类: 古迹寻踪 |
卧佛寺即"十方普觉寺"。它位于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距市区30公里。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槃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一个寺内有两尊卧佛,一木一铜,实属难得。木像放在三世佛殿,铜像放在后面卧佛殿。如今能够看到的仅是铜卧佛,香檀木卧佛在清代已不知去向。
甬道尽头,是一座四面围墙的平台,平台正中耸立着一座四柱七楼式的琉璃牌坊,牌坊有三洞券门,牌坊正、阴面分别有乾隆所书“同参密藏”、“具足精严”题额。
穿过牌坊,进入钟鼓楼院,院中有一月牙形水池,池中央跨一精致单孔拱形石桥。水池左右配置钟、鼓二楼。
跨过石桥便是山门殿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明间构成下悬华带匾一块,上书“敕赐十方普觉寺”。
进山门有天王殿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明间檐下悬匾“如心无住”。室内次间有四大天王,正中供泥塑涂金弥勒像。弥勒像后供木质漆金韦驮站像(明代遗物)。
殿内铜铸释迦牟尼侧身睡卧状,头西面南,左手自然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头,面部表情慈和安祥,如归故里;长5.3米,重54吨,是北京现存最古、最大、最精的铜卧佛,做工极为绝妙,“渗金甚精”。卧佛身后三面环立着十二尊塑像,都是他的大弟子,亦称十二大士,即“十二圆觉”像。据传这是反映释迦牟尼临终前向十二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弟子们眉垂目低,虔诚悲哀。卧佛像是释迦牟尼逝世时的形象,佛教称“涅槃”相。
卧佛旁的展柜里,放着几双巨大的鞋,是清代几个皇帝所供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