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赵胜,战国时赵国人,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战国四君子”之一,先任赵惠文王之相,又任赵孝成王之相,一生三次为相。著名的“重义轻色”、“毛遂自荐”、“窃符救赵”等典故都与他有关。据《史记》记载,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齐、魏、赵、
楚四国同时涌现“四大公子”。他们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四大公子”在复杂多变的政治舞台上临危不乱,机智勇敢,出奇制胜,各自为自己的国家立下不朽的功勋,“四大公子”响誉中华。2000多年以来,他们的机智一直被后人所借鉴。他们的墓地也成为历代帝王将相的祭祀场所。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卒在“齐襄王新立。绝嗣无后也”。他的墓在“徐州腾县五十二里”。信陵君无忌“病酒而卒”(始皇四年公元前243),他的墓在“开封府浚仪县南十二里”。春中君黄歇被自己的小舅子“斩其头,投之棘门外”。(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死于谋杀,墓在“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平原君赵胜则卒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四大公子”中唯有赵胜善终,但是,其墓地在何处却缺少记载。 明代以后,山东和河北境内相继出现了两处“平原君墓”,第一处出现在山东陵县,是明代嘉靖年间的陵县知县沈瑊发现的,沈瑊在嘉靖十六年(1537)立碑记述。《陵县县志》有记载,墓碑上“平原君”三个三字清晰可辩。中华民国24年的《陵县续志》记述:“平原君墓,为本县有名古迹,旧志已叙及之,兹摄其影,以供寻古者观赏”。(墓在陵县城西北处,毛纺厂家属院内)。另一处“平原君墓”在河北肥乡县城西屯庄村,这一处是明代嘉靖32年进士,万历年间任兵部尚书的张学颜发现的。张学颜是肥乡县人,因为本乡有一处传说中的“赵王坟”,因此考证“赵王坟”就是“平原君墓”。张学颜的孙子,骠骑将军张懋忠竖碑记载。从公元前251年平原君去世,到明嘉靖十六年(1537)沈瑊发现陵县的平原君墓,其中经历了漫长的1788年的时间,在这以前,关于平原君墓的记载几乎没有任何记载。
寻访陵县的这处平原君墓可以说是颇费周折,因为网上能找到的有关地址资料也就是“县城西北,毛纺厂家属院内”,并没有明确的路名和门牌号。于是来到大约县城的西北方向就开始询问,问了N个人,还竟有很多当地人也没听说过。最终定位在毛纺厂宿舍的一片区域,几乎是经过逐一胡同的排查,在一片平房包围的角落里找到了。
平原君墓位于护城河边一片破旧的民居中间。没有台基,没有护栏,只有一个不算高的土坟堆,坟堆前立有一块墓碑,旁边是菜地。有资料显示,它目前是市级文保单位,但也只看到了一块县级文保碑。

走近看时,墓碑上刻着“平原君墓”四个大字,碑上另有两行小字,上面一行刻的是“大清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孟夏”,下面一行刻的是“知陵县事浙湖沈瑊重立”。

绕到墓后,紧挨着民房,坟上的杂草已一人多高,想登上去很困难。

如若这一处真是平原君的墓,看目前保护状况和周边环境,算是委屈了这位战国公子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