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它的北段俗称“北运河”,起点为天津,终点就在北京通州区的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北距通州8公里,自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以来,一直为路县(潞县、通州)的辖地。古代,潞河、富河(今温榆河)、浑河、萧太后河交汇于此,水势环曲流经这里。自秦汉以来,张家湾地区水运和经济贸易活跃,元代后成为运河的重要码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张家湾的得名,始于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大都蝗灾乏粮,大将张碹自东南“造平底船六十只,运米四万六千石,从海道至京师”,溯潞河北上,因停船于此,故名“张家湾”。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郭守敬主持开挖的通惠河于张家湾入潞河,河运、海运成为维持元代统治的命脉。这就使张家湾成为重要的码头和物资集散地,“张家湾”之名从此也就频繁见诸史书。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改北平为“行在”。并于永乐六年(公元1406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修建北京城、紫禁城、十三陵等所用的建筑材料几乎都是从南方各省水运而来,在张家湾起卸转输。各种物资和粮食运输也骤然繁忙。此时的张家湾成为运河水运的终点,水运至张家湾的大批物资和粮食在张家湾暂存后再转运至北京。当时,来往于京城的各国贡使、南北客商、各色人等,也大多在这里水陆换乘。可谓车水马龙,人流不息,百货珍奇集于一地。张家湾的商业活动和客栈餐饮等服务行业也日渐繁荣。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融的小镇。清代初期至中期,张家湾繁华依旧。沿运河往来的达官显贵、商贾行旅皆经张家湾,商业活动也更加红火。 到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因洪水分流,张家湾河道淤浅数十里清廷又无力治理,从此漕船不再经过张家湾,张家湾才逐渐衰落。
张家湾原有城池一座,建于明代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据光绪《通州志》记载:“(城)周九百五丈有余,厚一丈一尺,高视厚加一丈,内外皆砌以砖。东南滨潞河,阻水为险,西北环以壕。为门四,名冠以楼,又为便门一、水关三,而城制悉备。中建屋若干楹,遇警则以贮运舟之粟,且以为避兵之所舍。设守备一员。督军五百守之。”为什么要修建此城呢?这是因为,在明朝初期,倭寇与残元势力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朝廷担心倭寇会沿运河北上侵扰张家湾。而残元势力更是形成严重的威胁,多次袭扰、逼近京师。张家湾地处平原,水陆交通便捷,而“戍者无所依据,昼夜披甲而立,势实不可久矣。”明廷为保卫漕运命脉,批准了顺天府尹刘君畿关于“建城便于保卫,利于固守”的呈请,遂命建张家湾城。该城起工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二月,历时三个月抢筑而成。不幸的是,这座建于440多年前、曾经抵御倭寇入侵的坚固小城,却没有能逃脱日寇的践踏。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修建碉堡,把城垣拆毁,使这座具有重要军事地位的张家湾古城毁于一旦,只剩下残垣断壁。
通运桥位于城址原南门外,横跨在辽统和晚期由萧太后主持开凿的运粮河上,当地人都称其为萧太后桥。在明清两代时,桥北城楼肆市,桥南人家烟火,曾经一派繁华景象。萧太后河全长约9公里,为北运河水系凉水河流域的一条支流,当年主要用来运粮、灌溉农田。明清笔记记载,“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河道起点位于朝阳区西大望路与弘燕路交汇处东南,向东越过东四环和东五环,最终汇入通惠干渠.“萧太后”是指辽朝(大契丹帝国)的辽圣宗之母萧氏,萧氏名绰,小字燕燕(史称萧太后)。萧燕燕是辽圣宗之父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圣宗即位后,萧后被尊为“皇太后”。此河之所以以“萧太后”来命名,据说是因为当年她率军征战北宋的时候,扎营在今天的北京,营地附近曾经一度缺水,差役寻水许久,终于找到了一条河流。萧太后喝后夸赞水很甘冽,便问起水名。差役报这是条无名的河流,她就降旨以她的名号来命名。这当然只是个传说,正史中没有记载。 实际,萧太后河的得名,是因当时辽萧太后主持开挖此河而得名,开挖此河道始于辽统和六年(公元988年),是北京成为国都以来最早的漕运河,最初是为运送军粮所用,后成为皇家漕运的重要航道。它比元代漕运的坝河早280多年,比元明清漕运的通惠河早300多年,而今依然是北京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
考察曹雪芹在北京的踪迹,首先我们可以推断: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曹雪芹随父,祖母由江宁回北京,走的是水路。曹家虽然被抄,但总不至于连细软都不给留,何况还有全家老小,因此,不可能走陆路。张家湾既是重要码头,又有曹家当铺,所以就有可能在此停留。可以说曹雪芹随其家自江南定居北京,进入京师的第一站便是张家湾,然后经通州到京城。至于曹雪芹来到北京以后,是否再到过张家湾,目前还难以考察。曹雪芹的思想深受明代思想家李卓吾的影响,而李卓吾墓即在通州北关,张家湾离通州只有十几里。另外,一些红学研究者考证曹雪芹曾南下受聘于两江总督尹继善。因此,不论曹雪芹是到通州,还是南游,都有可能去过张家湾。还有一点是,曹雪芹的好友张宜泉,不仅到过通州,而且还去过张家湾。他有两首五言诗,一首题为《通州道上》,有“未识东来路,沿村问去程。一鞭残照里,得意马蹄轻”的诗句。他之所以去通州,是因为他的曾祖柩停在张家湾。另一首题为《赴张家湾寻曾祖柩》说:“宗柩遗萧寺,高僧不可寻。特留三月宿,要觅百年音。”看来在张家湾住的时间还不短。
在张家湾古城楼内不远处立有一碑,上刻花枝巷三字。这三个字使人想到《红楼梦》中贾琏偷娶尤二姐便是住在花枝巷。张家湾的很多地名都被曹雪芹写进了红楼梦。像张家湾曾有过的糊涂庙、馒头庵、铁槛寺、地藏庵、栊翠庵等等。“花枝巷”是张家湾南门内西侧的第一条胡同,就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所说的“小花枝巷”,这个“小花枝巷”其实是“花枝巷”中部向北分支的一条小胡同,这条胡同与原来的南城墙平行,东西走向约300米。曹雪芹家的当铺就在花枝巷内的南侧,门脸面北,据说1949年解放前,这座老房还没改变,门口砖额上还题着‘当’字。小花枝巷南端西侧,以前曾有一座院落,约有二十余间房。祖辈传说,这院子最早是曹家当铺的住房,曹家败落后卖给了黄家,黄家再卖给张家,原来院门朝南向花枝巷,解放时平分拆建,后来变成院门向东开。如今在原花枝巷口,仅存这棵大树和“花枝巷”石碑作伴了。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