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2011-11-27 06:51:57)
标签:

旅游

分类: 陵寝墓葬

    清东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内,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据说是顺治到此打猎时选定的,康熙2年(1663年)开始修建。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四面环山,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成宽仅50公尺的谷口,俗称龙门口。清代在此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诸陵园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宫墙、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其中方城明楼为各陵园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的谥号;明楼之后为"宝顶",其下方是停放灵柩的"地宫"。由陵区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宝顶,由一条约12公尺宽、6公里长的神道连成一气,沿途大红门、大碑楼(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神道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井然有序,主次分明。清东陵以她无可辩驳的魅力,以她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11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同时,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 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十分明显,表达了瓜瓞绵绵、生生息息、江山万代的愿望。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孝陵

内葬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他是清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后的第一帝,在位18年。与福临合葬的还有孝康皇后、孝献皇后。孝康皇后是康熙帝的生母。孝献皇后是顺治帝的宠妃,死后被追尊为皇后。

1661(顺治十八年)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营建,1664(康熙三年十一月)主体工程告竣。1668(康熙七年)营建神功圣德碑亭。该陵规模十分宏大,体系相当完整,成为清东陵陵园总体格局的奠基之作。

 

孝陵石牌坊

仿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十一楼,面阔3135米,高1248米,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夹杆石的顶部圆雕麒麟、狮子,看面分别浮雕云龙、草龙、双狮戏球等图案。梁枋上雕刻旋子彩画。折柱、花板上浮雕祥云。斗拱、椽飞、瓦垅、吻兽、云墩、雀替均为石料雕制,做工细巧,刻技精湛,历经数百年毫无走闪之迹,像这样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在国内已不多见。

经过两次大地震330年岿然不动,是全国现存最宽的石牌坊。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大红门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皇帝生前走的道称为御道,也叫御路,那死后呢?则称神道或者神路了。每每皇帝上朝,宫殿御道两旁立满文武百官,齐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轰然拜倒,三扣九拜。于是皇上琢磨着升天后不仅要把陵寝修建得势比宫殿,也要把这身前的荣华气势带进那个世界,于是在神道两旁也有了文武官员,也有了狮子麒麟,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依旧主宰一切,这些石头雕像便是石像生,又称翁仲

 

   纵观陵区示意图,发现整个陵区以顺治皇帝的孝陵为中心,全长6公里的孝陵主神路为中轴线,东部为康熙帝的景陵和同治帝的惠陵;西部为乾隆帝的裕陵和咸丰帝的定陵,左右对称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其它陵寝除公主园寝和昭西陵单列外,都依次按规律地分布于孝陵两侧,辈分高的距孝陵近,辈分低的则远。各皇后陵与妃园寝又以本朝皇帝陵为中心而分布。

    在这样的格局中,神路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之间彼此相连,各帝陵神路都与孝陵神路相通,后辈的陵神路又与本朝帝陵神路相接,比如我们首先参观的咸丰帝的定陵神路就是弯曲连接到孝陵神路上,而他的皇后慈安的陵神路则接到定陵神路之上,至于那个野心勃勃的慈禧,尽管费尽心机把自己的陵寝修建地富丽堂皇,在这个问题上也很无奈地曲于祖宗家法,她的神路只能接到慈安的神路上。这样陵区内形成一个神路网状系,代表着子孙万代、江山永固的含义;又从另一方面体现着古代居中而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

 

    整个陵园中最长、最壮观、最富艺术感染力的神路非顺治帝的孝陵神路莫属,孝陵神路南起金星山政的石牌坊,北达昌瑞山政的宝顶,总长6公里,将陵园中几十座形制各异,大小不一的建筑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气势宏伟、层次丰富、极为壮观的陵区中轴线。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皇陵中神道旁设置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石像生的作用除了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外,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石人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卫,石兽象征吉祥和辟除邪恶的神兽。历来神路所用神兽都有讲究,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而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而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

 

   孝陵石像生南北绵延800多米,构成威武雄壮的长长队列,共18对,其中文臣3对、武将3对、站卧马各1对、站坐麒麟各1对、站卧象各1对、站卧骆驼各1对、站坐鋑猊各1对、站坐狮子各1对,望柱1对;

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块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风格粗犷、雄浑、朴拙、威武,气度非凡,

造型粗犷,纯朴浑厚,线条简洁,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

是清代陵寝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组。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龙凤门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孝陵七孔拱桥

拱形桥在石桥中是等级最高的一种。七孔拱桥在清东陵只孝陵有一座。桥长110米,两侧安设石栏板126块,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块。远观似长虹卧波,雄伟壮观。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清东陵之孝陵(顺治)石牌坊,神道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