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大山,面朝大川”,黄花山麓这块位于蓟县东北部与“清东陵”一岭之隔的“风水宝地”,安葬着很多清朝的王爷。由于地理界限的划分,本应属于“清东陵”中一部分的“王爷陵”,就这样默默无闻地“退隐”于人们的视线中。也正是由于地理界限的划分,“清东陵”与“王爷陵”的保护,有着天壤之别。“王爷陵”实际上是“清东陵”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清代帝王陵寝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史传曾与王位失之交臂的康熙第十四子允禵就埋葬在“王爷陵”里面,而且全国惟一的一座清朝“太子陵”也位于其中,更抬高了“王爷陵”的身价。但“王爷陵”却因为人为的地理界限,已经和“清东陵”分家了。“清东陵”因为保存了很多清代皇家陵墓而被定为国宝,而“王爷陵”则早已破败不堪,只留下一片废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说起来探访王爷陵非常偶然,黄金周我们来到蓟县,包了一辆车去东陵,车行在马营公路上,我忽然发现路北远处有一白色石碑高耸在山坡上,远远地就能感受到它磅礴的气势,忙问司机,司机说是王爷陵。我一时间非常兴奋,因为一直以来就想探访王爷陵,可一直不知道确切位置,因而改变了转天的行程。
第二天,我们去探访王爷陵,来到了石头营村,司机师傅尽管知道那一带就是王爷陵,但他也没去过,一路上向老乡打听具体路线。车在田间地垄穿行,若不是问明了地形,还真不敢贸然闯入。
车停在不能再行之处,我们下车就望见了这座高大的石碑。经打听得知这里是裕宪亲王园寝,葬着顺治皇帝的第二子,康熙帝的哥哥福全。福全被康熙帝封为和硕裕亲王,参与议政。又封为抚远大将军,参与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51岁病故。康熙特封他的陵为宪陵,别人的陵一年最多只允许祭奠两次,他允许三回甚至四回。史料记载,福全为顺治第二子。他年幼时,顺治帝问他志向,他说“愿为贤王”。太皇太后晚年,他同康熙一起侍奉“殊劳苦”。康熙二十七年,清廷决定两路反击噶尔丹,出古北口一路,以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在赤峰与厄鲁特兵激战,大获全胜,受到康熙帝的嘉奖。康熙四十二年,福全病故。康熙与福全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兄弟关系,且年龄相仿,感情极深。福全死时,康熙正在塞外巡视,听到噩耗后,火速赶往京师,亲临裕亲王府奠酒举哀。谥曰“宪”。当地人称其为“大王陵”,大王陵曾经是六个陵寝中占地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的一个。足足有28亩,大殿有两进院落,铺的都是绿色的琉璃瓦。


走近碑身仔细观察,发现前后两面四框印刻着浮雕云龙火珠,盘旋龙为威武的五爪龙,阳面碑文为满、汉合璧,据称共有467个汉字。石碑全长449厘米,宽132厘米,厚57厘米。碑身下为一巨鳌兽像,全长365厘米,宽149厘米,鳌头气势磅礴。鳌下水盘原先由三块石料雕成,现在只剩中间一块。


石碑周围没有保留什么其他东西,地宫原貌也基本无存,原地宫入口处已被乡民用于储水。当地村民说,原先园寝南端有一座石桥,过桥为碑楼和东西朝房。前行有宫门三座、享殿五间、后应琉璃门、明楼、宝顶等建筑。
在1995年文物普查中,在享殿遗址前还保留有一块丹陛石,图案为二龙戏珠,满布云纹,下部为海水江岸,四周环以蔓草花边。雕刻精美,堪为石雕中的佳作。但近年来此处普查,丹陛石已不存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