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河北岸的天津李公祠是淮军建立者、洋务运动首领、清末重臣李鸿章的祠堂,后简称李公祠,李公祠大街因李公祠而得名.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明初设,清代沿其制,选新进士之优于文学书法者入馆学习,称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同治九年(1870)继曾国藩任直隶(后为河北省)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加文华殿大学士衔(是有名无实的宰相职位),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在清代所有的汉族文武官员中,官位最高、权势最大,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自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到1895年卸任,在天津任职长达25年之久。在职期间,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等,建立北洋海军。先后与外国签订《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条约》、《辛丑条约》等。光绪二十一年(1895)因“甲午之战”被降职调京,光绪二十六年复调回天津原职。翌年病故,由袁世凯继其任。
清典规定功臣死后要赠谥建祠。李鸿章死后赐太傅、一等侯爵安葬,谥“文忠”,并准入祀贤良祠。由于李鸿章在清末政治、经济、军事中的显要地位和作用,在他1901年死后,清政府对他赐恤有加,先后在其家乡和京、津、沪、宁、苏、浙、冀、鲁、豫等任职之处,为他修建了10座祠堂。
这是清朝入主中原以来,为汉人建专祠之最。
天津李公祠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所建,选址在原淮军驻地窑洼,占地两万余平方米,是颇具规模的宏伟建筑,其建筑仿照李鸿章合肥家乡祠堂的建筑风格。祠堂面对子牙河,祠堂两侧建东、西箭道,正门坐北朝南,有两扇朱漆的红大门。门前有石级,阶下左右各有石狮,对面有磨砖对缝的大影壁墙一面。正门大墙东端有便门,进正门两侧有门房两间。入门前院是红柱绿琉璃瓦的游廊。院中央安放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落成的李鸿章铜像。 院内各有东西配房及厢房各3间,均有高台阶。前院往北进入中厅,中厅两侧有腰房四间。过了中厅是后院,院两侧有配殿。院中间建有一座精巧华丽的六角亭,亭前立有多座刻有赞誉李鸿章文字的石碑。六角亭往前,正面中间就是面阔九间的大殿堂。———享堂。 大殿堂是李公祠的主体建筑,堂内挂满了名人题写的匾额和楹联。堂前矗立着大红立柱,气宇轩昂。堂内香案之上,摆有精致豪华的祭祀器具。祠堂后面是一座以人工湖为主体的花园。园中引北运河水入内,湖岸上松柏苍翠,垂柳摇曳,湖中间建有精美、华丽的亭、榭、阁,由九曲桥相互连接。此外,园中还建有假山、汉白玉石桥等。
(图片来自“河北区政务网”)
(图片来自“河北区政务网”)
整个祠堂规模宏大,装饰华美,既突出了整体性,又富于变化,堪称天津古建筑中的佼佼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