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了“中规中矩”的黄崖关长城,再来看看“原汁原味”的野长城。其实这次蓟州之旅还真没特意安排“野长城”这个项目,因与向往的“三界碑”失之交臂,只好“退而取其次”,探险“北齐古长城”来弥补遗憾了。
“三界碑”距离蓟县城西北约35公里,在下营镇前甘涧村西北的一个海拔为641.2米的山尖上。这是天津蓟县,北京平谷和河北兴隆三省市交界的地方 。山顶原来应该是一座敌楼,现在只有基座还保存着,在其上建有一座三角形水泥主柱,其三个面分别朝向三个省市,柱体上刻着国务院设立的醒目字体。在“三界碑”处,只要你迈上一只脚,脚下就可以连跨三个省市,当地有“一步跨三省市”之说,此言不谬,曾在电视里看到有人用手机站在三个不同面上试信号,果然反应出不同的相应属地,屡试不爽。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奇险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
这次我们也是慕名而去,车行津围公路一直向北,过石炮沟不久,在西侧就看到了“前甘涧”。“前甘涧”最早叫“前干涧”,明代成村,因所在山涧在兴隆后干涧之南,常年缺水,故名。把“干”改为“甘”不禁让人联想到此地必有山泉潺潺,甘甜之水沁人心脾。不管有没有水,“前甘涧”远比“前干涧”吸引人得多。车随着山路逶迤上行,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山沟,我们一路看标志,问老乡,就差扔鞋来决定方位了。终于到了,此时连车行的路都没有了。不过在这么深的山沟里竟还有农家院,想必是专门招待爬“三界碑”和“野长城”的驴友的吧。老乡告诉我们上山的路口,我们四个出发了。
刚上山就看到了这块牌子

最初的这段山路还有些石阶且较宽。

沿途满目苍翠

把相机的焦距调到最远处,远观山脊上的北齐古长城。

走着走着,石阶不见了,山路就变成了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小道的左侧就是悬崖,好在此时灌木茂盛,遮挡了部分视线,尚未产生恐高心理。但此时接近中午,烈日炎炎,再加上几日来连续爬山,同行的其他三人几次想就此停止攀登,都因我连鼓励再劝慰而坚持着,可最终她们死活不再往上走了,反过来用语言支持鼓励我(我在四人中年纪最小,且兴致最高),说找个阴凉地方等着我。我就此停止当然心有不甘,于是继续踏上征程,开始了一个人的探险。

走了一会儿,就听不到背后她们的声音了。此时的大山里仿佛就我一个人,并没有什么恐惧感,只是觉得与大山是如此地融合,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了,这种感觉前所未有而且非常奇妙。又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确实很累了,终于登上了山脊,踏上了“北齐古长城”。


这段长城与黄崖关长城虽同属北齐年间修建,但黄崖关经过了明代和二十多年前两次大规模修建,而除黄崖关之外蓟县境内其他长城均未得到开发,还保持原样,但损毁比较严重。眼前这段长城已经成一道石碓,完全看不出城墙的模样了



眼前的这片山就属河北省兴隆境内了。我已站到天津与河北省的交界处了。


从脚下长城西行不停歇的话,再有一个多小时应该就到“三界碑”了。(登山前询问了老乡从长城到“三界碑”的时间),但我就此返回了。毕竟还有三个人在山下等我,而且一个人在茫茫的大山深处穿越,心里多少有些打鼓。到此为止我沿途还没有遇上一个人,不过下山途中竟遇到了几个驴友上山,他们问我爬到了哪里,一听口音也是我们天津老乡,他们还诚邀我一同攀登“三界碑”,当然被我婉拒了。

这次与“三界碑”失之交臂有多方面的原因,天气,体能,随行人员......,但一个人的探险却使这次攀登成为了“奇妙之旅”,回味起来愈久弥趣。
有了这次的经验教训,下次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向着“三界碑”,进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