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学堂之西沽旧址

标签:
旅游教育 |
分类: 天津风物 |
盛宣怀,这位鼎力协助李鸿章在天津发展洋务运动的实业派,是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人。他在洋务运动的实践中感到“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1892年盛宣怀上任津海关道后,就开始筹备办学。三年后,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他向李鸿章禀请具奏。由于李鸿章调入内阁办事,盛宣怀又于1895年9月19日(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一日)通过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昭上奏光绪皇帝,设立一所新式学堂。1895年10月2日(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光绪皇帝在奏折上御笔朱批“该衙门知道”钦此。“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正式创建,校址在天津大营门外的梁家园。
1896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1900年,北洋西学堂成为八国联军德国兵营,教学因此中断
创建之初,设立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头等学堂为大学本科,二等学堂为预科。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分级设学之始。头等学堂即大学本科,学制四年,分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有20余门课程,专业课分五个专业: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共30余门课程。
二等学堂“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公立中学堂”。该学堂招收13至15岁学生入学,修业年限为四年,主要课程有:英文、数学、朗读、各国史鉴、地舆学、格物书、平面量地法等20余门课程。
学生来源从天津、上海、香港等地招收,任课教师多为中外硕学鸿儒,尤以美、日、英、法、德、俄学者任主课,教材也多采用外文原版。此外,北洋大学堂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保证能够实现培养高层科学人才的目的。由于治学严谨,校风朴实,当时北洋大学与哈佛、耶鲁相伯仲,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因而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
北洋大学从1885年至1911年共有毕业或肄业生518人,其中资送出国52人(不包括自费留学生)。该校为我国近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奠基的专家学者,他们多为国家社会所倚重,对采矿、冶金、土木、水利、机械工程、铁路交通、财政金融、政法、外交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太雷,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五四”运动天津各界联合会副会长马千里,海牙国际法院大法官徐谟,著名诗人徐志摩,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等,都是北洋大学的毕业生。
北洋大学大事年表
1895年10月2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奏请光绪皇帝批准,在天津创建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校址设在天津大营门外梁家园博文书院。
1896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1902年,校址迁西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奉命更名为北洋大学校。
1913年,改称国立北洋大学。
1914年-1920年,赵天麟任校长,提出“实事求是”的校训。北洋大学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
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试行大学区制,北洋大学改称“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北洋大学暂称“国立北洋工学院”。
1934年,设立工科研究所,并于1935年初开始招收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毕业,授予硕士学位。
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北洋大学西迁, 组建西北联合大学。
1945年,抗战胜利。教育部函令恢复北洋大学。
1946年5月,北洋大学复校,学校下设理、工两个学院,共12个系。
1951年9月,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直属中央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