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酸 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标签:
羧酸教学设计 |
《羧酸
广东龙川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回顾乙酸的组成、结构及性质,强化认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回顾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迁移能力。
3、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及评价实验方案,以及设计改进实验的方案,培养实验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4、通过介绍利用同位素原子示踪法来研究酯化反应价键断裂和生成的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来探索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
5、认识羧酸中几种典型代表物的组成、结构特点及性质,来认识羧酸一类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学会对比、归纳和类推的学习方法。
6、应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现象和常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顾乙酸的结构决定性质,让学生知道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通过回顾乙酸乙酯的制取,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思维方法。通过介绍酯化反应机理的验证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养成扎实严谨的学风;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去思考化学知识,从身边生活去探究和实践,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源自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来组织教学,创设生活中有意义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探究问题的愿望;通过心理语言的暗示,增强学生的信心;通过价键变化的情况,认清有机反应的本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生活素材贯串教学内容来达到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节教学重点:
1、通过回顾乙酸的化学性质认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比、归纳和类推的学习思维能力。
2、酯化反应的机理及本质。
本节教学难点:
酯化反应的机理及本质。
二、教材的分析
三、教学设计思路
四、教学方法
1.教法
(1)感知情境,导入主题,研究探索,指导学法。
(2)教师导学,学生合作讨论,探讨实验设计及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比、归纳及类推、练习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探究实验,评价实验,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会合作,学会运用实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的方法展开探索,对比归纳及类推总结,练习训练,获得对比、归纳和类推的学习思维能力。
(3)积极思考,善于应用对比、归纳总结及类推思维方法,提升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讨论交流,提高人际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附课件)
1、情境再现
[幻灯展示] 我的童趣故事
通过以客家黄酒文化的人文背景素材,描述我的童趣故事——《我要甜的黄酒!》,与学生分享我的童趣,提出问题,引出复习重点,导入新课,引入羧酸中的乙酸物质。
设计意图:故事的叙述让学生回到生活,让学生能真正从身边生活去思考化学知识,使师生的课堂教学情感通过师生都熟悉的人文文化作为纽带紧紧融合在一起,创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并使课本知识转变成了学生贴切、熟悉的生活常识,使学生的学习从低起点、易接受的环境开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问题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
附:1、我家的黄酒为什么会变酸呢?2、我家的黄酒是因为含哪种物质而变酸的呢?3、为什么我妈说很难再把黄酒变回原来的味了呢?4、 我们家变酸的黄酒陈放10多年后为什么可能会变香呢?
2、温故再现
[幻灯展示]醇—醛—羧酸的转化关系
通过探索问题,重温再现旧知识,构建醇、醛、羧酸的转化关系,构建有机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主干知识,进一步形成有机网络,引出课堂探索的关键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构建有机知识网络,深入落实选修5模块的课程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解决我的童趣故事引出的第1、2、3个问题)
3、温故知新
回顾乙酸的组成及结构,找出乙酸(羧酸)的官能团—羧基,强化羧酸的结构特点(注:穿插由结构预测核磁共振氢谱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开放性思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乙酸的组成及结构,强化学生对乙酸的结构特点—羧基官能团的认识,提升学生对羧酸一类化合物结构特点认知。
4、结构入手
[幻灯展示]相关教学内容
(1)结合学生认知的知识结构,简单回顾乙酸的物理性质,关键是引导学生分析乙酸结构特点,回顾乙酸的化学性质,认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知羧基官能团的性质,加深羧基官能团决定羧酸主要化学性质的印象,强化学生对结构与性质关系的认识。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汇报探究乙酸的酸性的实验方案;评价比较酸性:乙酸>碳酸>苯酚现有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羧酸乙酸的酸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实验思维和评价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由“我们家变酸的黄酒陈放10多年后为什么可能会变香呢?”这个问题转入酯化反应的教学重难点。
①温故强基:回顾乙酸乙酯制取实验的操作、现象和原理,强化酯化反应的条件(解决我的童趣故事引出的第4个问题)及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强化实验基础,关注酯化反应的特点,加深学生对酯化反应条件的理解,学会酯化反应的外延,养成关注身边化学问题的习惯,应用知识解决身边化学问题能力。
②微观看酯化——讨论酯化反应的机理及本质。
Ⅰ、设计疑问:微观角度看酯化反应的断键和成键的两种可能情况。
Ⅱ、引导分析:寻找证明酯化反应的断键和成键方式的方法。
Ⅲ、了解方法:验证反应断键方式的方法——同位素原子示踪法。
Ⅳ、掌握实质:让学生掌握酯化反应的机理及本质。
Ⅴ、准确书写:让学生能准确书写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酯化反应的机理及本质,最终让学生能准确书写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交流与思考
Ⅰ、为什么我家的黄酒要陈放10多年后才有可能变香呢?
Ⅱ、为什么我家的黄酒陈放10多年后有可能变香呢?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应用知识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巩固学生对酯化反应条件的理解。
④知识回顾
乙酸乙酯制取实验的分析,把知识引向深入。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乙酸乙酯制取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思维方法。把知识引向深入是实验改进要求(给学生时间课后思考,有实验改进图片的幻灯片被隐藏,第二课时讲解,为复习酯化反应重点打下伏笔)。
5、归纳对比
http://s14/middle/792111e1gad92c97319ad&690
6、寻找共性
通过介绍几种重要的羧酸,加大学习广度,把点引向面,寻找羧酸一类化合物(面)的共性,让学生知道个例(点)的特殊性(个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储备更多的知识,为第二课时归纳总结羧酸的概念、分类、组成、结构及性质提供教学依据,为学生以后学习提供方向。培养学生归纳对比总结的学习方法及全面观点。
7、课堂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及思维方法,反馈教学。
设计意图:提供反馈教学的信息,培养强化学生的对比归纳类推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流程图:(第一课时)
http://s13/middle/792111e1gad92ed77766c&690
七、教学反思
客家黄酒文化——客家人文背景素材作为我介绍《羧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