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非洲突尼斯突尼斯市阿拉伯老城 |
突尼斯共和国首都突尼斯市的阿拉伯老城面积270公顷,占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城区面积的六分之一。
突尼斯市阿拉伯老城, 1979年10月26日被列为世界遗产。
阿拉伯老城包括700处古迹,包括穆瓦希德王朝和哈夫斯王朝时期的宫殿、清真寺、陵墓、伊斯兰学校和喷泉。
突尼斯城的麦地那始建于698年,位于翟图纳Zitouna清真寺的原始核心周围,并在整个中世纪持续发展。
北部和南部的扩张将主要的麦地那分为北部(Bab Souika)和南部(Bab El Jazira)两个郊区。
突尼斯老城,位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建城已经有1300年历史。
麦地那在阿拉伯语中是“城市”的意思,因此我们也称之为“麦地那”老城。
麦地那集住房、手工业和商业功能于一身,商品种类丰富,小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手工编织的挂毯、银器、饰品、花瓶、刀叉等餐具到烛台,应有尽有。
麦地那的传统手工艺和商业面向旅游者,有的商品如铜器、金银手饰和古董等收入的90%来自旅游者。
麦地那老城不仅有露天市场和城市纪念碑,而分布错落的街道和小巷更是构成了这里特有的风格。
这里的另一个特色是街道的名称都是由住在这里的著名手工艺者命名的。
在城市环路内,占地270英亩的突尼斯麦地那由曲折交错的街衢、拱状通道、胡同和死巷组成。
借鉴不同风格而建的重要建筑(如732年修建的大清真寺)和单一风格的建筑(如1675年修建的具有土耳其风格的清真寺)和谐地构成一个整体。
通过它的宫殿、房屋、穆斯林学校和露天市场,突尼斯与典型的伊斯兰教城市相比在空间组织和日常生活等方面表现的迥然不同。
从整体上讲,麦地那是传统的人类居住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突出范例。
市内的阿拉伯市场充满了浓厚的阿拉伯风土气息,有拱形顶盖,石铺地面的狭窄弯曲的街巷里。
市场一个接一个,店铺一家挨一家,每条小巷集中一个行业,生产特定的商品,保持着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每条小巷的地上和墙上,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一天到晚,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到处是手工作坊发出的铿锵声和小商贩的叫卖声。
老城麦地那至今仍保留着数百年前的风貌,呈现出热闹非凡的阿拉伯集市景象。
走进这里,就像穿梭于一座阿拉伯文化博物馆。
道路两侧的建筑不高,大多只有两三层,建筑大都有拱形顶盖,建筑间弯曲狭窄的道路由石头铺就而成,宽的地方可容纳两辆马车并行,而窄的街巷则只能两人对面通过。
老城和这里的人们,用闲适的姿态,享受着绵长历史带给他们的故事。
在这个封闭的阿拉伯世界里,有2800个手工作坊、3000多家店铺,各色小作坊和小店铺琳琅满目、各司其职,毛毯、香料、头巾、工艺品、小吃等。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从12-16世纪,处于阿尔摩哈维斯(Almohaves)和哈斯底斯(Hafsides)王朝的统治之下,当时突尼斯被看作是伊斯兰世界最伟大和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700多个纪念性建筑,包括宫殿、清真寺、陵墓和喷泉,展示着它昔日的辉煌。
“麦地那(Medina)”,在阿拉伯语有“老城”的意思,专指阿拉伯人传统聚居的城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
在突尼斯不算辽阔的国土面积里,却拥有七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的四项都和麦地那有关。而突尼斯市的麦地那正是所有麦地那中保护得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