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 广州塔

标签:
旅游广州广州塔 |
广州塔(英语: Canton
Tower)又称广州新电视塔,昵称小蛮腰,位于中国广州市海珠区艺洲赤岗塔附近地面,海拔高程600米,距离珠江南岸125米,与海心沙岛及珠江新城隔江相望。
广州塔是一座类似神户港塔造型以观光旅游为主,具有广播电视发射、文化娱乐和城市窗口功能的电波塔,为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提供转播服务。
广州塔由上海建工集团负责施工,在2009年9月竣工。并于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广州塔竣工后的整体高度达到610米,其中塔身主体454米,天线桅杆156米,成为广州的新地标。
但这一高度在2012年3月1日,被日本东京晴空塔(634米)的世界第一高塔超越。
此外,广州塔比世界第一高楼哈里发塔(828米)矮228米,在世界最高的独立构筑物列表中排名第5。
2009年于网上公开募征新名称,当时由“海心塔”摘得桂冠,理由为该建筑正对海心沙,却引起各方反对指该塔并非位于海心沙岛之上,而是座落海珠区赤岗街道艺洲,因受过多质疑,其命名被官方否决,并表示最终名称仍需商讨。
不少市民喜欢称之为“小蛮腰”或“扭纹柴”。在2010年9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该塔被建设方正式命为“广州塔”。广州塔也被民众戏称为“羊巅峰”。
塔身设计的最终方案为圆形的渐变网格结构,其造型、空间和结构由两个向上旋转的椭圆形钢外壳变化生成,一个在基础平面,一个在假想的450米高的平面上,两个椭圆扭转在腰部收缩变细。
格子式结构底部比较疏松,向上到腰部则比较密集,腰部收紧固定了,像编织的绳索,再向上格子式结构放开,由逐渐变细的管状结构柱支撑。
平面尺寸和结构密度是由控制结构设计的两个椭圆控制的,它们同时产生了不同效果的范围。顶部更开放的结构产生了透明的效果可供瞭望,建筑腰部较为密集的区段则可提供相对私密的体验。
阻尼装置为电视塔靠近顶层的中央核心筒的两个各500吨容量的铁质水箱,水箱的下面安装有轨道,以便水箱可以滑动。当塔身晃动时,水箱可以通过传感器向反方向滑动,以此来消减塔身的晃动幅度,这可以使晃动位移降低40%。
塔身采用特一级的抗震设计,可抵御强度7.8级的地震和12级台风(149+km/h),设计使用年限超过100年。
塔身外形通过钢斜柱、斜撑、环梁和内部的钢筋混凝土筒体的运用,实现垂直圆柱、水平圆环和对角线三个主要设计元素。
色调为银灰色,采用外浅内深、层层深入的色彩过渡方案,其中,由24根锥形钢柱组成的外筒钢结构将采用浅灰色,46个圆环采用中灰色,而最里面的混凝土核心筒采用深灰色;塔身灯光将由1080个节点LED灯组成,通过计算机控制电路,可以产生各种变化的视频广告效果。
塔顶将有三台射程超过1000米的激光灯束,分别指向珠江新城的廣州双塔和中信广场;而天线桅杆通过时控电路控制,每天亦可锁定不同颜色。
塔身设计结合建筑、结构和美学,构成了一个纤细、挺拔、镂空、开放的外形效果。
广州塔主要的收入来源于旅游观光的门票收入,每年需偿还利息1.3亿,加上每日高达25万元的工人工资及日常维护费用,广州塔每张门票150元的情况下,需每日6000人的人流量才能保本,盈利前景堪忧。
2011年9月1日,位于广州塔顶部的世界上最高的横向摩天轮将面向公众开放。
该摩天轮位于塔顶450~454米处,主要由观光球舱、轨道系统、登舱平台、控制系统等构成。整套摩天轮拥有16个观光球舱,每个球舱直径3.2米,可容纳4~6名乘客。舱围绕倾斜的椭圆形塔顶缓缓旋转,游客可在其中鸟瞰广州全貌。